汉宣帝继位之后为何追谥刘据的谥号是“戾”?

公元前73年,刘病已(刘洵)继位第二年,颁布诏书追谥刘据曰“戾”,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

  所谓“戾”,《逸周书·谥法解》解释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逸周书》是周朝古书,其中《谥法解》是现存最早、沿用最久的关于谥法的文献。

  众所周知,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西汉第十位皇帝,有名的中兴之君,历史上的汉宣帝。然而,英明的刘病已为何给祖父恶谥“戾太子”,为何如此绝情地对待祖父?

  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丞相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因此这一次政治风波让卫氏家族势力锐减。

  更为重要的是,太子刘据是卫皇后之子,汉武帝对卫氏家族的这一次清洗,让政治嗅觉敏锐的野心家发现了机会,于是与太子刘据有矛盾的江充,趁机陷害太子刘据。

  遭到构陷的刘据,在无奈之下发动宫廷政变,最终失败自杀。 卫太子兵败,妻子史良娣、长子刘进、子妇王翁须、女儿(皇女孙)、二个孙子等全部遇害,唯独留下来的是刘病已——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为太子伸冤,让汉武帝“恍然醒悟”,随即汉武帝清洗了诬告刘据一党,修建“思子宫”,在刘据被害之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整个事件牵连达10余万,史称巫蛊之祸。

  公元前74年,霍光废掉当了27天的皇帝刘贺,在丙吉等的支持下,立刘病已为帝。

image.png

  按说,刘病已称帝,卫太子一脉翻身,应给冤屈的祖父正名才对,即便不给正名,但至少应该给一个好听的谥号,但为何第二年刘病已反而下诏追谥刘据为“戾太子”?

  原来,不是汉宣帝刘病已不想,而是实在不能。

  首先,辅政大臣霍光,当时一手遮天,掌握皇帝废立,而霍光是武帝遗志继承人,汉武帝又是刘据之死的责任人。简单的说,肯定刘据,就是否定汉武帝、否定霍光。作为“捡漏”登基的皇帝,刘病已一旦为刘据正名,很可能就如汉废帝刘贺一样下场。

  但这里又有两个问题:一,汉武帝已死,霍光掌握大权,为何还不敢否定汉武帝?二,汉武帝修建“思子宫”,又清洗诬告刘据一党,不是已经为刘据正名吗,为何刘病已还担心霍光不满?

  一,汉武帝死后,以贤良文学为主的关东势力,一直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海内虚空,想要战略收缩,不再攻打匈奴,但这与霍光志向相悖,因此两者之间矛盾不可调和。一旦霍光否定汉武帝,为卫太子伸冤正名,那么只能遂了关东势力之意。所以,尽管霍光算是卫氏亲戚,但却一直不为卫氏翻案。

  二,尽管汉武帝修建“思子宫”,看似思念刘据,但汉武帝从未给刘据正名。修建“思子宫”,其实只是汉武帝的政治权谋,为了打击江充等一党的政治舆论而已。否则,为何“醒悟过来”的汉武帝,还要杀死刘据子孙家人?为何还将刘据唯一血脉刘病已放在监狱五年,甚至临死之时还要杀了刘病已?

  其次,刘病已登基时的身份,已经不是刘据之孙,而是汉昭帝刘弗陵之子。汉昭帝无子,刘病已就过继到汉昭帝一脉,以此身份登基为帝。因此,刘病已要喊比他小的上官皇后为母后。

  《礼记》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刘病已过继给了汉昭帝,法理上就不是刘据之孙了,所以刘病已追谥刘据诏书是“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一个“故皇太子”说明刘病已追谥刘据,只是前朝皇太子,而不是自己祖父。

image.png

  在古代政治舞台上,这一点非常关键,所以哪怕霍光死了,哪怕霍氏家族被灭,汉宣帝手握大权之后,依然不敢改变卫太子的谥号。

  第三,汉武帝没有在法理上给刘据平反,也约束了刘病已。一旦刘病已为刘据平反,就代表否定汉武帝,必然又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风波。

  不过,对于“戾太子”这个谥号,东汉著作《说文》又有一番解读,认为其中另有深意:“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所以“戾”字应取蒙冤受屈之意,汉宣帝蕴含为刘据平反之意。刘据谥“戾”,死在湖,“戾”字加上“水(氵)”就是“泪”(“泪”的繁体字写法是“涙”)。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刘病已的真意如何,已经无法解读,留待后人任意打扮。但通过这一个“戾”字,可以看到刘病已当时的政治处境之艰难,最终却能被他化解,不得不让人佩服。一个10多岁的少年,却有如此心机谋略,不愧是开创一代霸业、完成武帝未竟之志的汉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