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到底有没有机会继承帝位?

朱棣虽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成为了史上唯一举兵夺权成功,当了皇上的藩王。但说实话,这个记录对朱棣来言,有多大荣耀,也就意味着有多大的悲哀。

  其一,不管怎么说,朱棣起兵造反,属于得国不正。这就需要他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认可。朱棣也的确这么做了。

  其二,起了一个坏榜样。主要体现在他选太子的这件事上,是犹犹豫豫,甚至优柔寡断,完全失去了一代雄主的风范。而究其原因,便是害怕自己的后代学了自己,再唱一出“靖难之役”,不但丢人到家,且大明朝也经不起这么隔三差五的折腾,非散架子不可。

  这其实,就是此问题的本质。

image.png

  对于汉王朱高煦,朱棣的确非常喜欢。曾表示过:自己的诸子中,就朱高煦最像自己!而且,在“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面临险境,正是靠朱高煦力挽狂澜。为了鼓励朱高煦好好干,朱棣曾说:你大哥呢,身体不好,儿啊,你可要好好努力哦?

  潜台词就是,你大哥朱高炽,体质差随时都有可能丧命,你朱高煦的表现,直接决定着你未来哦。可想而知,得到了这种暗示,朱高煦会怎样玩命。

  所谓,事易时移。当朱棣终于坐在金銮殿上后,他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的大明朝,有撕裂的危险。

  汉王朱高煦,由于跟着他南征北战,性格刚烈,杀伐果敢,在军中威望非常高,可谓是军中第一大佬。如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等,都请求封朱高煦为太子。

image.png

  长子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镇守北京,且由于为人宽厚,处事稳重,因此成了文官集团的首推,可谓一呼百应。

  显然立太子这事上,若处理不好,便会加剧这种撕裂。如今的大明朝需要的是整合!因此当了皇上后,朱棣在初期非常犹豫。由于靖难之役的影响,此刻的他,虽倾向于朱高煦,而不太喜欢朱高炽,但也不能任性。

  因为,得到文官集团拥戴的朱高炽,势力之强大,韧性之足,他是心知肚明的。同时,目前最需要“整合大明”,唯有文官集团才有这能力,武将只会造成更大的撕裂!

  因此经过一年的思考、权衡和观察之后,朱棣终于在永乐二年,封朱高炽为太子,让朱高煦去云南就藩。

  不过,太子之争却并未结束,相反却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朱高煦非常不满意,公开喊冤:我有啥罪?一竿子打到了万里之外的云南,我不去!而朱棣也无可奈何,只得同意了。

image.png

  其实,直到此刻朱棣依然没有放弃朱高煦,也就是说他还在严重摇摆,朱高炽的地位并不稳固。哪料就在这时,朱高煦却送来了神助攻。

  朱高煦竟然开始自比李世民了!须知李世民可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威逼老爸。朱高煦这一乱自比,一下子捅了朱棣肺管子——你李世民,我朱棣是李渊?想啥啊你!

  朱棣开始真正冷静下来了——朱高煦虽很像自己,但大明朝的每个皇帝,若都跟自己一样,那大明还怎么玩下去?

  于是永乐三年,朱棣突然留下了解缙,一番交谈后,朱棣把话题引到了太子位上,再次求证,谁当太子好!

  解缙微微一笑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image.png

  朱棣豁然开朗!解缙所提的好圣孙,便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堪称有明君之资!不但朱棣喜欢,也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

  显然立了朱高炽,接下来便是朱瞻基,大明可旺三代。而若立了朱高煦,就算朱高煦也出色,却由于不见出色的接班人,故而只能旺两代。因此从这一刻起,朱棣才算定下了决心,把皇位传给朱高炽。

  以上,大致就是朱棣确定朱高炽为接班人的过程。显然朱高炽的最终胜出,受益于三点。

  其一:时机好。大明由乱到治,不再需要雄主开拓,最需要仁君修养。朱高煦虽不能说是雄主,但他若当了皇上,穷兵黩武是跑不了的,而朱高炽则不会!

  其二:自己的才华!朱高炽厚重仁德,是公认的。虽朱高煦处处针对他,但他却几次替朱高煦求情,符合仁君的定义,因此得到了文官集团的鼎力拥护。且公允来言,朱高炽的治国才能,其实比朱棣强!

  其三:有个好儿子: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