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重用马新贻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制约曾国藩吗?

当年慈禧看中了马新贻哪些优势?

  慈禧挑中马新贻的原因:

  一,马新贻不是湘军的人,不是曾国藩的人;

  二,马新贻长期与太平天国作战,熟悉南方军政情况,有一定的资质和经验;

  三,马新贻在安徽任职期间,是总管江南军政的曾国藩的下属,和曾国藩以及湘军系统有一定的交往,双方相互有所了解,提拔马新贻,湘军不至于激烈反对;

  四,马新贻没有任何的派系背景,没有派系支持,可也没有派系反对,而且马新贻没有嫡系部队,孤零零一人,慈禧容易控制他。

image.png

  马新贻仕途中最大的挫折是庐州战败,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当时严格依法处理,马新贻不仅要革职,还可能性命不保。但是,上司和同僚们为他说话,说马新贻的战败是“公罪”。

  那么,什么是“公罪”呢?与公罪相对的是私罪。

  简单地说,公罪是因公导致的错误,私罪是因为个人问题导致的错误。庐州战败后,官场上普遍认为马新贻犯的是“公罪”,可以从轻发落。最后吏部讨论的罚是将马新贻“革职留任”。应该说,这个处罚相当轻。马新贻原来是道台衔的庐州知府,代理安徽按察使,根据革职留任的处罚,道台的官衔没有了,安徽按察使不能继续代理了,马新贻留在原来的实际职务上“戴罪立功”。他的原来实职是庐州知府,但是,庐州已经被太平军占领了,他就留在清军军营中,戴罪立功,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噩耗迎来...

  机会没有等来,等来的却是家里的噩耗。咸丰九年,马新贻的母亲去世,马新贻按例应该回山东老家丁忧。但是,当时的安徽巡抚奏请朝廷,把马新贻留在前线继续工作,不要回山东老家守孝。

  朝廷允许一些特殊岗位或者工作离不开的官员,在原来的职务上继续工作,不用丁忧。一般发生在朝廷重臣的身上,或者发生在兵荒马乱的特殊时刻。咸丰九年正是清军在安徽地区与太平军激烈交战的时刻,马新贻在前线,符合官员夺情的条件,因此朝廷同意他留在前线继续戴罪立功。

  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钦差大臣袁甲三出面保举,为马新贻奏请恢复官职。马新贻恢复了知府的职务。第二年,咸丰十一年,安徽巡抚再次向朝廷推荐马新贻,朝廷提拔马新贻为候补道台。慢慢地,马新贻又开始走上了仕途的上坡路。不幸的是,当年马新贻的父亲去世了,马新贻又要丁忧。这回是钦差大臣袁甲三出面,奏请将马新贻夺情留任,朝廷又同意了。

  同治元年(1862年),安徽清军收复了庐州,并在寿州大败太平军。马新贻参加了这一系列战斗,并立下大功,因此被加上了按察使衔,之又代理了安徽布政使。布政使是从二品官,马新贻达到了新的仕途高峰。第image.png

  到现在为止,他只用了五年时间,不仅抚平了战败造成的影响,还更上一层楼,担任了安徽布政使的实职,离封疆大吏只有一步之遥了。这一年,马新贻只有四十二岁。

  如果说,到担任安徽布政使为止,马新贻的发迹全靠战功,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话,那么之后马新贻的高升,却是人们意想不到的,超出了马新贻昔日的上司、同僚的意料之外,也在马新贻本人的意料之外。

  升为两江总督的他 和慈禧密谈后满脸惊恐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江南各省平定,朝野都猜测慈禧太后会选派朝廷重臣担任江南各省的总督、巡抚。谁知道平地一声雷,慈禧太后任命马新贻为浙江巡抚。不是曾国荃,不是左宗棠,不是朝廷的哪位尚书、侍郎,而是刚刚担任安徽布政使只有几个月,年龄只有四十三岁的马新贻。马新贻又一次得到破格提拔。

  同治七年(1868年),马新贻再次获得提拔。当年二月,朝廷颁布圣旨,提升马新贻为闽浙总督,马新贻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在马新贻被提升为闽浙总督时,他申请陛见。当年六月,马新贻到达北京,陛见同治皇帝,跪听圣训。当然了,同治皇帝当时只是个小孩子,马新贻主要是去见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探听慈禧太后的意思,后来两人密谈了好几回。慈禧太后最后一回召见马新贻后,马新贻从宫中出来,走得摇摇晃晃,满脸惊恐,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浸湿,整个人完全失态了。两个人到底谈了什么,只有谈话双方知道。现在,我们只能综合各方面的记载和之后的历史发展,推测一个大致的情形:慈禧太后和马新贻首次见面,肯定谈到了湘军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异军突起,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几十万湘军官兵遍布南方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他们只听曾国藩曾大帅的。清朝建立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大臣,像曾国藩这样掌握如此巨大的实权,可以驱动如此庞大的军队。而且,出身湘军的官员们自成一个系统,开始包揽南方各省的地方官职,湘军一共出了三个总督,九个巡抚。

image.png

  慈禧太后把自己对湘军、对曾国藩的顾虑和想法,极可能告诉了马新贻。她对湘军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不信任,不重用,要打压。而这个艰巨的任务,慈禧交给了马新贻。

  就这样......

  马新贻成了慈禧的一枚过河卒子,被安排回南方打击湘军。马新贻知道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一路上心情非常复杂。他最初被任命的是闽浙总督,还没赴任,走到山东济宁的时候,加急的圣旨就追了上来,新任闽浙总督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原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

  圣旨一宣布,震惊了所有人。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是天下最重的两个地方职位。直隶总督管辖现在的河北和北京、天津地区,因为掌管京畿地区,位置重要,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总督。两江总督,掌管现在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和上海地区的军政事务。它管辖的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城市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况且,曾国藩在江南耕耘多年,势力遍布长江中下游,突然被从根据地调走,前往离北京非常近的保定担任直隶总督,内涵太深了。

  当年,马新贻四十七岁,是当时天下最年轻的总督,也是最有权势的总督。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马新贻却感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在赴任途中,回菏泽老家祭祖,就叮嘱兄长:“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

  马新贻和袁世凯的老爸杀被裁撤的湘军 迅速激化了矛盾

  马新贻之前和湘军有交流,有交集,但在职务升迁上,总是压了曾国荃一头,积累了与湘军的矛盾。

image.png

  曾国荃攻克南京时,挂的是浙江巡抚的虚职,大功告成后,本应去杭州上任了。没想到,朝廷因为曾国荃没有实际到任却用浙江巡抚的名义上奏,狠狠地训斥了曾国荃一顿。哥哥曾国藩一看情况不好,说服曾国荃借口身体问题请辞,朝廷顺水推舟,免去了曾国荃的浙江巡抚职务。而新任巡抚,就是时任安徽布政使的马新贻。

  两年后,曾国荃复出,担任湖北巡抚,因为与湖广总督官文不和,相互弹劾对方,结果两败俱伤,双双被免职。

  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后,浙江巡抚空缺。湘军系统虎视眈眈,尤其是曾国荃,表现出志在必得的样子。谁知道,继任的浙江巡抚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曾国荃失望了。

  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后,闽浙总督空缺,湘军系统又觉得曾国荃有戏,结果公布的人选又不是曾国荃。曾国荃再次失望。其实,地方督抚的人事大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但在湘军和曾国荃看来,就是马新贻在背后使坏。而马新贻在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干的两件事情,迅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马新贻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新军,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并且当时朝廷正在大规模裁撤湘军,也刺激到了很多人。湘军是清朝政治制度中的一个“异类”。清朝的政府军是八旗和营。八旗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基本军队,绿营是清朝在统一过程中收编的汉族军队。八旗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绿营有六十多万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候,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一败涂地,尤其是南方的清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历朝历代都不允许官员自己招募军队,防止形成军阀。但是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清朝不得不允许南方各地的士大夫自行招募军队,抵抗太平军。湖南的在籍侍郎曾国藩,就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和资源,拉起了一支队伍,组成了湘军。

  湘军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清朝的军事制度。湘军是一支“三无军队”,无编制、无防区、无拨款,不受现有的军事制度的限制。

  裁军,曾国藩来做和马新贻来做,完全不一样。湘军官兵是曾国藩的子弟兵,曾国藩威望巨大,他亲自裁军,被裁的官兵只是在暗地里发牢骚;马新贻在湘军系统没有威望可言,而且和湘军一直有矛盾,他动手裁军,被裁的官兵们就不是在暗地里发牢骚那么简单了。

  一边是大规模裁军,很多人的生活都出现了问题;一边是大规模地招募新军,给他们很好的装备和待遇,你说,被裁掉的湘军官兵们能高兴吗?他们还不恨死了马新贻。

  马新贻干的第二件事情,火上浇油。被裁撤的湘军官兵吵吵闹闹,很多人没有回湖南老家,而在江南各地游游荡荡,是巨大的治安隐患。少数害群之马烧杀抢掠。马新贻对这些散兵游勇,毫不留情。他组织嫡系部队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对付裁撤的湘军部队。他任命亲信、候补道台袁保庆担任营务处总管,抓到不法之徒就迅速砍头。

  马新贻生前最开始是跟着钦差大臣袁甲三投军打仗的,袁甲三对马新贻有提拔和保举的恩情。当年,袁甲三把袁家的子弟带在身边,留在部队里教育培养,其中的一个侄子就是袁保庆。马新贻和袁保庆年纪相仿,长期在一起,感情很好。他当上两江总督后,就提拔袁保庆训练军队,维持治安。这个袁保庆没有子嗣,哥哥袁保中就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的这个继子,就是袁世凯。

image.png

  李连杰扮演的庞青云就是马新贻..

  随着电影《投名状》的上映,该片的情节基础、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张汶祥刺马案”再度浮出水面。

  李连杰扮演的庞青云以马新贻为原型进行了改编....

  “刺马”号称“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凶手当场被捉,动机却迷 雾重重,迄今难有定论。《投名状》表现的为兄复仇及政治阴谋,不过是历史上众多猜测中的两个版本。

  本文详述“刺马案”前后经过,您不妨当一回福尔摩斯,看看能否破解这百年疑案。 -刺客交代了三点行刺动机,漏洞百出 1870年(同治九年)8月22日,上任仅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闪出一人,一边口呼冤 枉,一边拔出匕首,刺入马新贻的右肋。冷兵器时代的刺杀行动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荆轲刺秦王尽管挖空心思最终还是一去不复返。可是,就在检阅完军队回家的路上,在成群的亲兵随从护卫下,堂堂的两江总督竟被一个大街上窜出来的刺客刺中了,而且刺得非常到位,马新贻第二天就毙命了。怪不得慈禧太后接到奏报后吃 惊地表示:“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 更奇的还是刺客的供词。

image.png

  据刺客供称,他叫张汶祥,46岁,河南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宁波贩卖毡帽,当过四年太平军,其间救过一个叫时金彪的 清军俘虏。后来看到太平军势力不支,与时金彪趁机逃出,辗转回到宁波,与南田海盗团伙往来亲密。他交代的杀人动机有三点:一是他回到宁波后发现自己的老婆和钱财被一个叫吴炳燮的霸占了,于是找到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拦轿喊冤,马未受理。他只好到宁波府告状,虽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钱没有追回来,气急之下,逼 老婆吞烟自尽,马应该对他的不幸负责;二是他的很多海盗朋友被马巡抚捕杀,海盗们说他最讲义气,应该杀马新贻为朋友报仇,同时也泄私愤;三是他私自开的 “小押”(重利盘剥的典当行)生意被马巡抚明令禁止,绝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对马的愤恨。新仇旧恨加在一起终于使张汶祥动了杀心,一路跟随马新贻从浙江到 了福建、江苏,两年之后终于找到机会将其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