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监大多是出身于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都是为了生活所迫,而走上这条悲惨道路的。包括像有权有势的大太监李莲英,也是出身极其贫寒的,九岁就被阉割了送入宫中。要不是李莲英聪明,对主人忠心耿耿,又十分会做人,恐怕也只能凄惨一生了。
年轻时,太监们在宫里为奴,伺候主子,一旦年老体衰,失去了劳动能力之后,大多就不能留在宫中了。说不能留在宫中,这只是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被逐出宫外!
出了宫的太监们,他们会到哪里去呢?当然不能回家了。毕竟太监是不完整的男人,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清朝的太监被称为“老公”(对,那时候老公是太监专用的),如果谁家有个“老公”的话真是奇耻大辱,是不能进祖坟的。
所以被逐出宫的老太监们大多是不会回自己家的(自己不好意思,家人也不愿意要他)。并且很多人家人早已不在了,还有些太监是从小被拐卖出来的,他也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
如果是有权有势的大太监,往往会花大半生积蓄在宫外买处宅子,算是有个养老的栖身之所。比如,茶馆中的那个庞太监,他出了宫甚至清朝垮了,他还是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是因为他在宫中当差那会儿,就存了不少银子。但是庞太监这种情况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太监都没有多少积蓄的。
所以,清朝的太监们会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要早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作打算。
清朝太监们到了晚年,往往寄居于寺庙。不过要进寺庙,也不是你说来就来的,必须要给寺庙钱才行,寺庙也不能养闲人嘛。
那时候,比如北京西郊的恩济庄、八里庄,八宝山护国寺、海淀蓝靛厂、金山宝藏寺、北京万寿山等等地方的寺庙都是清朝太监们退休之后的大本营。据说,光北京西郊恩济庄、八里庄一带,就有太监墓三千多座!
清朝末年的时候,太监们还成立了一个太监养老会,这个会是专门为太监养老服务的。要入这个会,首先得交几十块钱。当太监老了退休之后,便可到太监养老会所对接的寺庙里去养老,吃住都不用花钱了。如果事先连这几十块钱也交不出的话,那就只得流落街头,饿死冻死,各由天命了……
其实,太监寄居于寺庙这种情况早在明朝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候往往是有权有势的大太监退休后去寺院,并且一去就当人家的住持。明朝大太监们去寺院的目的多半是为了装逼,俨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样子。这跟清朝太监寄居寺院的情况迥然不同。
为什么太监们退休后如此钟情于寺庙呢?
古代寺院往往有自己的土地、产业,就算没有香火钱也能够自给自足养活人的,所以这可以保障太监们出宫之后至少能有吃有住。而且寺院相对宽容一些,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一般情况下对太监并不会瞧不起,而是会给予他们温暖与慈悲。这也是太监们出宫之后选择寄居寺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