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三个阶段,我军在领导人的指挥下,一步步打败敌军,取得最终的胜利。战争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徐州边上的碾庄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也不是事先确立的,而是历史选择了此处,于此拉响了战争的号角。
第一阶段战争开始以后,眼看着黄伯韬即将战败碾庄,蒋介石即刻将杜聿明与黄维军团调至徐州救援,仍旧难敌我军士气高扬。后来蒋介石放弃徐州,于徐州西南地区进行突围,最终还是陷入绝境,作困兽之斗。最终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依次全军覆没,我军大获全胜。
淮海战役过程中一些真相揭秘
淮海战役在大多数史料或者教科书上的记载中,最后是解放军以60万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80万的兵力。按照这个说法的话,中共是以少胜多的奇迹,但是不少人的研究中真相并非如此。
总前委塑像
排除部分污蔑扑脏水的人的说法,比较可信的观点是,就正规军的数量而言,国军并不比共军多,甚至比对方少。因为解放军除了参战的60万正规军还有40万的民兵,此外还有整整543万的支前民工,而他们承担了80%的粮草弹药和装备的运送,此外,护送伤员的担架也是他们负责的。由此可见,共军的后勤工作几乎都是民工完成的,军队的组成肯定都是正规军。而国军方面,有不少兵力是后来增援的,而且除了七大兵团还有两个是绥靖区,其中一个更是大部分起义。此外,其中有些部队是临时编成战斗力很低,甚至有些空番号,可见80万的国军水分不少。
另外,关于淮海战役还有一个真相,那就是中共方面作为指挥的总前委只是名义上,其实并没有指挥。理由有几点,第一是在筹划阶段并没有计划成立总前委;第二是陈毅与邓小平的统一指挥并没有真正实施;第三是总前委成立于开战后十天,十分滞后;第四是总前委的成员构成以中野为主,对指挥主力的华野不利;第四是总前委只开过一次全体会议而且与战役无关。由此可见,总前委的组建,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指挥,而在于协调两大野战军。
解放军淮海战役的最终结果如何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战意义的三大战役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一共历时66天,中共投入60万人,国军参战80万人,规模极大,范围甚广,影响深远,结局也是十分惨重的。
淮海战役 场景
在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这场战役虽然是中国解放军歼敌最多的一次,但我军也一样死伤无数。据统计,不包括逃亡人数,在战争中,中国解放军一共歼灭国民军5个兵团、22个兵部、56个师、一整个绥靖区,消灭敌军兵力的69%,共计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伤亡17万,收降3万5,以及起义的有2万8。此外,国民党的被俘军官有一百二十二人,投降二十二人,以及改编的八人。此外,我军一共缴获火炮四千多门,机枪一万四千挺,长短枪一万五千支,六架飞机,坦克二百多辆等等装备无数。同时,我军也损失惨重,阵亡两万五,伤员约十万,失踪一万一,共十三万六千人,敌我损失约为4:1.
我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除了正确科学的作战指挥以外,也少不了后勤供给的支持保障。中共虽然没有先进的现代化手段,但是将人力保障发挥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各地人民用极大的人力物力支援着这场战役,统计出来的民工与物资数量都是极度惊人的。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各方面属于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国民军的一场战役,而国民军由于战略、战术以及战斗等多方面协调不当的作战失利最终导致其战败,这是一场人民的战役,然而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全人民的胜利。
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死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