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十二月帖》
《十二月帖》真迹最著名的收藏者应该是宋代书法家米芾,而在宋代学者曹之格所刻的《宝晋斋书法帖》的第一卷中也曾经出现过。根据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考证,依据《十二月帖》和《淳化阁法帖》中的“庆至法”一词可以判定这是同一帖,但是之后因为被割裂,导致文意不能相通。而此帖除了第一行的三个字是楷书之外,其他都是用草书写成的。唐代的书法家张怀灌认为王献之能够做到“一笔书”,就是从第一个字道最后一个字之间全部一笔写成,没有断开。而此帖已经有这种倾向出现了,但是还不够明显,一直到唐朝时的张旭和怀素才真正出现了一笔书写的草书。
张怀灌同时还认为王献之创造出来一种全新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改变了原先的古朴体貌,大胆创新,取得了和他的父亲一样的地位。关于这一点也是能从《十二月帖》中看出来的。
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叹和崇敬的,他给后世留下的书法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遗产。
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盛名的一位书画家和诗人。他自小便十分喜好,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己的父亲,有“书圣”之名的王羲之的悉心教导,很快就在书法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的书法风格不仅采纳了各家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字体。而关于他如何练习书法,还留下来很多的典故,比如说“王献之依缸写字“的故事。
王献之画像
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套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子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便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总可以了吧。结果母亲仍旧是遥遥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的父亲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不知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王献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别的方法,只有不停地努力这一种方法。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欣赏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小楷字体方面的代表作,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目前保存到现在的本应该是宋朝时根据真迹进行临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临摹效果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被发现,现在收藏在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