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没有牙刷是用什么来清洁牙齿的?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卫生的。咱们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了。再后来,印度人发明的“杨枝牙刷”由僧人传入中国,又名“木齿”。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将杨枝一头咬软,蘸了药物刷牙,便可以令牙齿光洁。更简单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长颈鹿似的嚼嫩树枝,也可达到类似效果。

最早的“牙刷”是杨柳枝

古代人如何刷牙我国最早的“牙刷”是杨柳枝,古医书《外台秘要》说,将杨柳枝咬软,蘸药物擦牙,可以使牙香而好看。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杨柳枝牙刷

杨柳枝牙刷

我国最早的“牙刷”是杨柳枝,古医书《外台秘要》说,将杨柳枝咬软,蘸药物擦牙,可以使牙香而好看。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古人对牙齿的要求

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已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

古人对牙齿的要求

古人对牙齿的要求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

宋朝护齿的方法

到了宋代,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牙刷已多了起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一节,在“挑担卖”之后所列的名目中,就有“刷牙子”一项。“铺席”一节罗列临安的著名店铺,则有“凌家刷牙铺”和“傅官人刷牙铺”。

古代的牙刷

古代的牙刷

宋代赵令畴的《侯鲭录》中记载:苏轼自创了一套浓茶固齿法:把普通的茶泡得浓浓的,在饭后用来漱口,既去了腻味,又不伤脾胃。残留在齿缝里的肉屑便会“不觉脱去”,不需要再剔牙,而“齿性便若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这种护齿方法得到现代中医的认可,认为用茶漱口有其道理:因吃饭时要分泌大量带酸性的唾液。茶中含咖啡碱和茶碱,带碱性,饭后用茶水漱口,使酸碱中和,能令口腔清洁,残留口中的酸碱麻辣诸味一扫而光,味觉神经疲劳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