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荀子的故事有哪些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把儒家思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位儒学大家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波折。他的故事也让人们读来感到悲凉。
荀子
荀子小时候就比别的孩子聪明,自幼就饱读诗书,其锐智也让周围人感到惊奇。在荀子长大后,来到燕国游说,但是燕国国君对荀子哲学却不太感兴趣,于是无用武之地的荀子跑到了齐国,此时的齐襄王广罗人才,刚到齐国的荀子很被齐王赏识,于是荀子就开始在齐国开启了他的讲学之旅。加上荀子年龄比较大,知识文化也很深厚,得到了众人的尊敬。
但是却总有人说荀子的坏话,使的齐王也不相信荀子。而后荀子离开了齐国,这时的荀子早已81岁。
离开齐国后的荀子又来投奔楚国的春申君,春申君也很是器重荀子。但是春申君还是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把荀子给辞退了,无处可去的荀子又只身一人来到了秦国,但是秦国国君不接受荀子的观点。
此时的秦国只计划它的称霸大业,完全对荀子的说教思想不加理睬,无奈的荀子只好又离开了秦国,这时春申君又很后悔辞退了荀子,又把荀子招募到了楚国。在楚国当起了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子辞了官,这时的荀子已是一位98岁的老者,他开始写文,前后一共写了30多篇文章,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作——《荀子》。
荀子解蔽篇主要内容是什么
《荀子解弊篇》主要论述关于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方面的道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他认为认识客观事物是人本身具有的能力,而客观事物也是能被认识的,这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点。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陷入片面性错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弊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们容易犯片面性错误呢?也就是什么容易蒙弊人的思想呢?荀子指出,人主观上的好恶,即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会让人戴上有色眼镜。只看到开始看不到结局或者只看到结局看不到开始,只看到离得远的东西或者只看到离得近的东西也会让人不能客观认识事物。知识太博杂了或者太浅陋了,了解古代而不了解当今时代或者只对当今社会有所了解而不了解历史,这些都会使人的思想受到蒙弊,使人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荀子在这段论述中看到了事物的不同对立面,可以说已经有了辨证法的思想萌芽。
接着他举了历史上的夏桀、商纣为反面例子,举商汤、周文王吸取教训成为明君的正面例子,举了唐秧、奚齐和鲍叔、宁戚等做为臣子的正反例子,说明思想被蒙弊的祸害,认证了去除蒙弊的重要性,强调认识事物一定要全面。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当然要靠心了,“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要虚心要静心还要专心。荀子还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人疑神疑鬼的心理,指出“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人觉得有鬼的时候多是自己心理作用,精神恍惚的错觉。这里可以看出荀子的唯物思想。
《荀子解弊篇》还指出虽然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能,事物也有被认识的本性,但世上事物无数,事物的认识更是无止境,穷尽一生人也不可能认识所有事物及其规律,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知识一定要融会贯通,学习应该有范围,也就是说学习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重要的知识。
荀子修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荀子修身》是荀子的著作之一,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荀子修身》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荀子石像
“修”是修理、修养,“身”就是身体、精神和心灵,而所谓“修身”就是指,人们通过对生活中种种体验进行参悟,从而提高自己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修养,这样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修身一直都是思想家注重的事情之一,荀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