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启示有哪些
负荆请罪不仅是中国流传最广最久的历史故事之一,而且成了一个十分常用的成语。原因有许多,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地位和名气是其一,有趣的故事转变是其二,最重要的是故事给后人留下的启示。
负荆请罪
第一,要知错就改。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要羞辱于他,只是他自大傲慢的体现,意图羞辱同位的大臣更是一个大错。所以在自知有错后,廉颇敢于去向他负荆请罪。所谓负荆请罪,不仅要脱光衣服赤膊上身,还要背上荆条。这里的荆条在当时就是刑杖。由此可见,廉颇认错态度的诚恳。
第二,要宽容大度。廉颇扬言要羞辱自己,蔺相如的反应却是回避,一直不和他相见,不仅称病不上朝,外出遇到他也调转车子。而在廉颇知错来请罪后,又立马原谅他,与他结交为同生共死的好友。而廉颇在秦王面前尚且敢于斥责威胁,所以他对廉颇的态度不是害怕畏惧,而是宽容和大度。
第三,以大事为重。蔺相如回避廉颇,并非害怕,而是把国家大事放在前面,个人仇怨只在后面。因此,他宁愿忍受廉颇的屈辱,而不去与他抗争,是在为国家考虑。
第四,合则两利。蔺相如在向门人解释时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他和廉颇两个人在,如果两人相争,就不能共生。所以他才不去理会廉颇,不希望和他保持敌对的关系,最后又立马原谅他。身为赵国文臣和大将,只有共同为国效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负荆请罪的来源是什么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卷八十一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中写作“肉袒负荆”。文章里不止有负荆请罪,之前还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之后更有赵奢赵括父子,以及李牧等赵国大将的事迹。
负荆请罪
这篇文章大约共有四千字,负荆请罪的故事在其中只占两三段而已。这是一篇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约占一半,而两人中又以蔺相如为主。文章第一段简单介绍了廉颇:赵国的“良将”、因为伐齐而拜上卿、勇气闻名诸侯,也点明了蔺相如的出身,一个宦官主管的家臣。
之后,司马迁花了大约一千五字,详细描述了蔺相如出使秦国时完璧归赵、以及陪赵惠文王与秦王在渑池会面这两件事情。其中虽然也有零星几句有廉颇出现,但主要是蔺相如个人的事迹介绍。这两段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的形象。比如,蔺相如见秦王拿到和氏璧后不提给十五座城池之事,就以玉璧有瑕疵要指给他看为由拿回了和氏璧。再比如,蔺相如见秦王羞辱赵王,就让他击缶,秦王不肯,他就说出了让自己脖子血溅他一身的话。
文章接下去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这是廉颇和蔺相如真正的接触。短短几百字,不仅交代了事情发展,还很好地体现出两人的形象。廉颇恃功自大,但知错能改;蔺相如宽容大度,公私分明,有大局观。而廉颇请罪、两人和解成为好友的结局,更是让人觉得二人惺惺相惜。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简述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流传深远。廉颇升任赵国大将军的时候,蔺相如还是个无名小卒。后来秦国提出要用十五座城市交换赵王的珍宝和氏璧,蔺相如被人举荐出使秦国。经过巧妙的斗争,蔺相如完璧归赵,并且没有被秦王抓到任何的把柄。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因为维护赵王又立下了功劳,他被封为了相国,地位远在大将军之上。
廉颇负荆请罪图片
廉颇知道这个事实后非常不服气,逢人就说,蔺相如只不过有一张巧嘴,何德何等地位在他之上。要知道他为赵国立下了无数功勋,况且他蔺相如还是平民出身。这一切都让廉颇感到自己没脸见人。蔺相如听说廉颇对他的意见后处处避让,连朝都不去上。有一次,蔺相如上街碰到了廉颇,趁着廉颇还没有发现他,让车夫调头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