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留学的经历
徐志摩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作自然流畅,意境优美,为人们喜爱和传颂。徐志摩的诗兼具中西方文学之所长,不拘一格确又不失章法,这与徐志摩留学学习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影视剧中的徐志摩
年轻时的徐志摩曾进入北京大学拜梁启超为师进行学习,但在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与社会离乱之后,徐志摩立志出国留学,在外寻求救世治国之道,追求“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八月从上海启程到美国学习银行学。徐志摩留学美国期间先后进入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徐志摩还曾立志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后十个月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和一等荣誉奖,当年他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知识。
1920年,徐志摩受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来到英国,但不料罗素发生意外,他只能暂时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后来借由林徽因的家族关系,徐志摩被狄更生推荐到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进行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徐志摩的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风格,他由此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留学英国的两年,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常与英国名士交往,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逐渐形成,康桥的环境塑造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意念,民国诗人和散文家的潜质逐渐显露。
徐志摩的作品想飞
徐志摩是近代文坛的闪耀之星,他不仅是新月派德代表诗人,更在散文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留下了很多的散文佳作。《想飞》是徐志摩的一篇充满自由气息的散文作品。
影视剧中的徐志摩
1915年徐志摩毕业于杭州一中,并先后进入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学习银行学,后辗转英国,进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
回国后,徐志摩先后在《学灯》《小说月报》《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诗文。1923年,他又参与发起新月社、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等等。同时又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担任翻译。
1926年徐志摩在北京担任《晨报》副刊《诗镌》的主编,1926年也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他先后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徐志摩《想飞》大概也创作于这一时期。
徐志摩《想飞》充满了自由的气息,同时又具有须知独特的激昂语言和充沛感情。作者将“飞”赋予了“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的意义,以瞬间的灵感释放了心底压抑已久的感情,并寻求灵魂深处的释放和解脱。但是,正如狂欢过后尽是孤单一样,这种释放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解脱和成功,宣泄之后反而是更深沉的苦闷与压抑,这就是理想遭遇现实所导致的结果,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现实的愤恨、不满,以及深深的无奈。
揭秘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新月诗社的成员之一。徐志摩出生在商业家庭,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出国游历。在英国他遇见了对他一生都影响巨大的康桥。徐志摩有很多关于康桥的诗,包括《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还有《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本书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也反应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