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盛京围场:打猎如同打仗

  盛京围场“设一百零五围按年轮转捕猎”,其中有预备皇帝巡幸东北时围猎的“御围”11围(处);供盛京内务府每年为皇室采捕贡物的“王多罗束围”11围;专门供捕鹿制作晒肉干和进贡活鹿的“鲜围”14围;设在偏僻山区的“窎远围”6围;以及每年供演练军队和射猎的“应捕围”63围。

2015072013441715035_副本.jpg

  围场在清代统治者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围场制度。

  皇帝打猎声势浩大

  清入关后,不忘东北这块“龙兴之地”,把盛京设为陪都。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先后10次到东北巡幸,并多次到盛京围场行围。

  皇帝行围过程分为待围、撒围、合围、罢围几个阶段。待围时,八旗官兵在各章京的率领下,按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的次序集结,在统围大臣的指挥下,以黄旗为核心,以白旗、红旗和作为通讯标志的蓝旗分列左右两翼。撒围时,左右两翼的马队分别在左翼官和右翼官的统辖下,以蓝旗为末尾向外撒开并逐渐合拢,直到人和马并齐,严实如铁桶般形成第一道合围圈,再设置第二道合围圈。然后全体前进,再逐渐缩小包围圈,把野兽围到一块没有树木的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