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是哪个国家的人(2)

学校创办之初,规模很小,位于北京东城盔甲厂的燕京大学旧校舍十分简陋,并且,全校不足一百名学生,大多数靠奖学金维持,经费的紧张,可想而知。

身为校长的司徒雷登不辞劳苦,从1922年起多次往返美国募集资金,为新校舍的筹建工作积极奔走。1929年,在司徒雷登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位于清华园西侧的燕京大学新校址终于正式竣工并全面投入使用。

这座融合了中西文化的优雅建筑,号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它是司徒雷登的心血之作,在当时,更是让全国学子满心向往的著名高等学府。

然而,建国之后,由于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导致外交关系破裂,两国关系一度跌至冰点。于是,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的情缘到了1952年便戛然而止。

传教士司徒雷登骨灰为何未能安葬北大

2008年的时候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大家对于司徒雷登骨灰为何未能安葬北大很是不解,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而燕京大学之后分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但是司徒雷登骨灰为何未能安葬北大呢?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记得有关资料是这么解释司徒雷登骨灰为何未能安葬于北大的。司徒雷登其实是在当时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不过可能又让人熟悉到陌生。而我们国人对司徒雷登也存着偏见。如今大家对司徒雷登唯一的认知可能就是一个来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人吧。在1949年的时候,毛泽东在新华社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这一时间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司徒雷登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美国人。这篇文章还被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司徒雷登在书中的形象并不像他做的事情那样的光明,如果说他在生活中是一个中国友人,那么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他就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他这一丑恶形象在一代代学生的脑海中就这样定型了。

有人反对他,自然有人肯定。闻一多先生说,他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他比作是一位中国留学生,说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这些话选自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这篇文章也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但是文中的关于司徒雷登的话,在1949年之后的出版物中总会被删除。在司徒雷登去世后,他希望葬在中国北平燕京大学之墓地,但是被群“马列主义老太太”反对,事情被搁置了很久。之后,司徒雷登被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司徒雷登的故居

1876年6月,近代著名教育家司徒雷登出生于浙江杭州耶稣堂弄的一所民宅。那是一幢占地约二百四十平方米,有着白墙红窗的二层小楼,设计风格十分别致,它是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尔来杭传教时组织筹建的,亦是目前杭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传教士住宅。作为近代名人司徒雷登的故居,这幢建筑意义尤其深刻。

司徒雷登故居剪影

司徒雷登故居剪影

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司徒雷登故居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战火的波及,外墙一度被损坏,直到2002年,司徒雷登故居经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如今,这幢古老的建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杭州下城区的繁华深处,静待时光流转,访客来临。

2002年4月,杭州名人纪念馆接手位于耶稣堂弄的司徒雷登故居时,里面几乎没有任何陈设,为了还原主人当时的生活原貌,纪念馆工作人员可谓煞费苦心,翻阅了几乎所有的文献资料。在北京燕京大学工作人员和司徒雷登生前秘书的后人的热心协助下,司徒雷登故居的修缮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作为典型的教士家庭,这里的每一件别具特色的家具和布置,基本上都得到了真实的还原和再现。

司徒雷登故居修缮完成后,专门开放了一层的四个房间供访客观赏。

走进宽敞的厅堂,脚下是暗红的地板,壁炉两侧靠墙依次摆放着几组红褐色的沙发,书桌上古老的留声机,排列整齐的书籍,嘀哒嘀哒的钟摆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眼前恍然浮现出幼年时期的司徒雷登与父母一起在这里度过的安逸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