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赵盾处理完晋国的内乱之后,将晋文公最小的儿子为君主,晋国的势力有了一些恢复。郑国本来是晋国的附庸国,但是被楚国收入了囊中,于是晋国便攻打郑国,又把郑国抢了回来。楚国当然不乐意了,楚庄王便学晋国,攻打晋国的附庸国陆浑戎,楚庄王一直打到了周天子的地盘—洛阳。楚庄王在这里停了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因为楚庄王想要示威。这回轮到周天子害怕了,自己本来没上位多久,楚王又带了那么军队来到自己的地盘。于是,周天子便派王孙满去安抚楚王。王孙满一来到,楚王就问他关于九鼎的事情。王孙满心里非常吃惊,但是他还是保持淡定的姿态,回答他说:“统治国家在于德再则才是鼎。”之后,他又说了鼎的来历和传承的过程,还说了九鼎是上天的安排不可以随便问的。楚庄王听了之后无话可说,便离开了。
问鼎中原的典故是什么
鼎本来是古代烹饪的器具,最早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后来又有了青铜器做的铜鼎。鼎被视作传国的重要的器具,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鼎就被赋予“显赫”、“尊贵”、“重大”的意义,也有很多成语也说明了鼎的意思,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
铜鼎
鼎又是用来记录功绩的礼器,周代的时候,国君或者功臣在重大的庆典或者接受赏赐的时候都会铸鼎来彰显自己的功绩,记录重大的盛况。
“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主要写的内容就是楚庄王借口讨伐入侵者为理由把楚国的军队开到了东周的首府洛阳,在周天子的境内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周定王感到非常不安,于是派遣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重量。言外之意非常明确了,他想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道德的有无,不在鼎的大小轻重。因为当初的夏禹有德,各地的诸侯都拥戴他,随之进贡许多的铜材,夏朝才能铸成九鼎,用九鼎来观察万物。后来夏桀昏庸,鼎也随之传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传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然小但是不能轻易移动,但是如果天子没有德,鼎即使再大也会被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没有完结,鼎的大小轻重是不能询问的。”楚庄王听了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将企图夺权的都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谁与争锋出自何处
问鼎中原是出自《左传》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楚庄王以借口讨伐小国向周国的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的故事,大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趋势。而现在的成语“问鼎中原”中,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的意思,也用做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的意思。
楚庄王画像
问鼎中原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借讨伐陆浑之戎为理由,在周天子的领土内,隆重地进行楚国的阅兵仪式。这使得周天子非常忐忑不安,于是便派遣善于交际的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一见到王孙满便询问他九鼎的重量大小。王孙满委婉地告诉楚庄王想要统治国家不仅只是因为鼎的缘故,最重要的是德义。楚庄王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于是直接对王孙满说:“你不要以为自持九鼎就觉得了不起,我们楚国折下的兵刃足够做成九鼎了。”随后,王孙满告诉楚庄王关于九鼎的来历传承的经过,最后才告诉楚庄王周室虽然衰落了,但是命数未尽,所以不能过问鼎的事情。庄王便不再强求,转而向郑国进行讨伐。这就是“问鼎中原”的由来。
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使用。比如在金融界的论坛中,想要说明市场预期相当好,风险也大大地减弱,于是就有了“问鼎中原,谁与老伯争锋”这个标题。很多广告商也运用这个句子在广告的标题中,比如某个门窗的品牌进驻红星美凯龙,广告商就运用“中原问鼎,谁与争锋”的标题,想要夺得读者的眼球,让人感到非常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