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选妃的惊人内幕:不靠长相 靠拼爹

  人们常用“后宫三千佳丽”来形容后宫里嫔妃的质量与数量。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权力,千挑万选进宫的嫔妃自然是全国竞选出来的美女。但是清朝很特殊,清朝皇帝的后宫里几乎都是丑女,说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会问,清朝选妃放水这么厉害,皇帝难道都是睁眼瞎吗?并不是皇帝的审美有问题,而是因为清宫选妃有一套很奇怪的内幕操作制度。那么,清宫选妃有什么样的惊人内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宫选妃

  清宫选妃的出身要求

  清朝的妃子几乎都是从八旗女子中挑出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自此,清朝独有的旗人制度便诞生了。清军入关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区别:八旗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地位较高,而内务府包衣则是皇室的奴隶,地位卑贱。虽然这两种旗人的女儿都可以入宫竞选秀女,但皇后和妃嫔几乎都出自八旗女子,内务府包衣之女则很大一部分都是充当宫女承担后宫杂役。可见,清朝选妃是很看重出身的,完全就是拼祖先的时代。

慈禧及光绪帝的后妃

  清宫选妃的标准

  清宫选妃有公开明确的标准,一是品德,二是出身门第。选妃注重品德倒不难理解,古代人不喜欢聪明的女人,声称“女子无才便是德”,并且陪王伴驾的后宫女子非常多,如果妒忌成风或者不守妇道都会给后宫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为了省事,皇帝干脆直接把品德当成选妃标准之一了。但是选妃看门第却有些让人不解了,按理说历代皇帝选妃就像比武打擂台一样,英雄不问出处,而且嫔妃的出身门第太高也容易使外戚势力膨胀。但清朝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依靠强强联合的政治婚姻来巩固地位。所以,皇帝选妃自然是要联合亲王、亲贵大臣了。

  清宫选妃的规则

  首先,选秀时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各地选送的秀女要提前送进京城,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

  选秀的少女由户部司官带到神武门,再由太监带到阅选的地方,等候皇帝或太后的选阅。经初选、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清宫选妃

  清宫选妃的拼爹内幕

  清朝选妃有着严格的制度,但能进入后宫为后妃的女人必定是出自于名门贵族,至于是否是美女,似乎并不在意。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其中,门第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