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依靠什么把持清朝政权47年

  年近七旬的慈禧事实上已经掌控帝国大政近40年了,1835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的慈禧小名叫做杏贞。她早年生涯因无史籍记载而有种种传奇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她随父到过江南,家贫,出入市井,会唱江浙俚曲,却不识满文,“国语”(即满语)也讲得很差。咸丰元年(1961年),她17岁,入京选“秀女”,被选中,充宫女子,在圆明园景观之一“桐阴深处”服役。

慈禧太后是依靠什么把持清朝政权47年

  使慈禧命运发生转折的是她为皇帝生下了长子,即封懿妃,再进封懿贵妃,成了皇帝的二等妾。侍奉皇帝之余,慈禧以其聪明才智竟在咸丰晚年辅理其政事中自学成才,亦是百年不遇之人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咸丰死后先后在位的三名皇帝,同治、光绪和宣统,没有一个不是傀儡,帝国的权力核心,已被“辛酉政变”置换。新的核心是史称慈禧太后或西太后为首的集团。这个咸丰帝的遗妾,晋位“圣母皇太后”时,年方26岁,在宫廷历练10年之后,纵横捭阖的本领越来越精。没有一个盟友不是她预设的清除对象。慈安太后,恭亲王奕,号称清流的“翰林四谏”,主办“洋务”的湘淮军头,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满洲权贵,讲理学的蒙汉旗人大臣,乃至她的妹夫醇亲王奕等等,无不边利用边挫抑,乃至弃之若敝屣。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慈禧的表现事实上可圈可点,正是这个女人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造成“同治中兴”的气象;执政后期,慈禧亦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是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

  现时论者批评慈禧的声音多集中于其执政晚期的一些私心之举。批评者认为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

  最显着的事例莫过于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据史料记载,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是以民间有“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讽刺对联。

  慈禧之于清代,确乎系成败于一身,以其敏锐之头脑及灵活手腕,本可以创万世之基业。但在政治之外,又回归妇人面貌,确乎是慈禧之短。临万世之不遇变局,图个人一时之安乐,慈禧之政治目光决定了清国的结局。

  慈禧的最后杰作是“官制改革”。她至死与养子光绪作对。在临死的床上,还指定光绪的接班人。岂知她与光绪陈尸大殿,不过三年,她的帝国便完蛋了。

  缔结《辛丑和约》后慈禧发布“罪己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又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话成为后世指责其卖国之名言。

  直到她74岁死去,慈禧在帝国内部集权于一身,已长达47年,打破了中世纪中国所有女皇——如汉代吕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