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士族是如何造就了腐败子弟(2)

  有人说,任何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存在封闭的惯性和倾向。但如果要继续发展下去不至于车颠船覆,则必须改弦易辙秉持一定的开放性才行。比如后来隋唐遂行的科举制,就是对门阀士族制度最好的纠偏。选贤任能,保持社会流动通道畅通,这种思路,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是行之有效的。

  有的人却与此背道而驰。甚至发展为家族式腐败,为此不惜全家腐,落了个要在监狱里照全家福的下场。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门阀士族”的阴魂观念不散,比如贪腐都是为了孩子,希望他们读名校、用名牌,开豪车、住豪宅,甚至将来居高位,子子孙孙无穷馈也。

  还是举一个洋人的例子吧。巴菲特腰缠万贯,但他并不准备将自己的财产都留给子女,而是逐渐将他拥有的财富捐给基金会做慈善事业。因为人家看得很清楚。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

  跑题了,言归正传。正是因为阶层流动不起来,而士族本身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了南北朝后期,终于发展成为阻碍社会政治进步的种姓毒瘤。王敦、王恺、桓温、庾亮等人,搞腐败的搞腐败,搞小圈圈的搞小圈圈,搞政变的搞政变,祸国殃民,下场自然也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