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夏朝之前实行的是禅让制,而禹之所以能当上天下共主是因为舜帝的禅让,但是,舜帝为什么要禅让共主之位给禹?舜帝禅让的真相究竟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上古时代,共同探寻舜帝“禅让”禹的原因以及在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
禅让制的产生
禅让是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帝王把王位让给没有亲族关系的贤人。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关于舜“禅让”禹的原因
相传,舜在承继尧的帝位以后,首先借治水无功、不用帝命的名义除掉了意欲造反的鲧,将其殛之于羽山。这也就是《书·洪范》所说的,“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关于禹兴的原因,《淮南子·原道篇》说:“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之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由此可见,禹通过思父之非,修德保民,又重新获得了民众的拥戴。这使舜又重新感受到了来自禹复兴对自己权势所带来的严重威胁,为了根绝后患,舜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借鸡生蛋”的好戏。
舜命禹继续治水,《书·皋陶谟》大禹曾这样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关于其中“辛壬癸甲”四字,孔安国解释为:“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复往治水。”
照这么说来,舜帝禅让给禹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禹的威望太高。
但不管如何,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而且,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禅让”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权力平稳过渡的先河,“以兵威强制天下”的权力思想开始向“得天下以仁, 而民从之”的政治理念转变。同时,华夏民族性格中野蛮、蒙昧的因素在消减, 理性、人道、文明的基因在增多,造就了一个以“仁”为哲学思想核心的东亚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