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过程中,他坐在台下第一排最左侧,旁边是他的女儿,扶着推他用的轮椅,老人穿着一件关爱老兵志愿者送给他的外套,不时眨着眼,泪水不断从眼角溢出来。活动有一个环节是他做3分钟的发言,当前一天接到活动主办方的通知时,他告诉女儿这个时间太少了,还想多讲会儿。
在女儿和志愿者的搀扶下,尤广才颤颤巍巍地走上四个台阶,一边流着泪,一边用浓厚的方言讲话,“就是太激动了,”他女儿说,尤广才拿出一份表明自己战功的老旧单据,说自己参加过远征军的激烈战斗,能在这样的仪式上登台讲话,非常荣耀。稍稍平复一下情绪后,尤广才回忆,“参与过远征军出国作战,见证了中国最后的胜利,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对于现在还有志愿者去异乡找到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骸并运回国,尤广才表示,到现在还有人记着这事儿,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今天是我最痛苦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
部分遗骸是将含有烈士骨粉的泥土收殓
此次发掘地为两个区域,中间隔一条土路,这两处地点同属一个远征军的墓园。由于雨季即将来临,发掘无法采用布探方法,只得改用探沟试掘法。陈靓介绍,每个葬坑内围绕遗骸范围均排列数十枚铁钉,所钉铁钉目的是标识出遗骸的空间范围。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墓地多次改建等人为破坏,葬坑内的遗骸保存状况欠佳,约有5%的墓坑遗骨完全酥粉化,无法收殓,最终只能将含有烈士骨粉的泥土收殓。
陈靓以MDN150410-01举例,这个墓是正式发掘的第一座墓,在诺岛家院子的西南一隅,下挖深度约1.2米时,首先出土的是一块下端略残的胫骨,该个体只保存下肢左右侧股骨、胫骨、一小段腓骨以及几颗游离的上下颌臼齿。在散落的牙齿附近,出土了一枚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军帽帽徽以及两粒铜扣,帽徽锯齿内的蓝色已经有些褪色,铜扣也有锈迹了,帽徽下曾经的军帽只剩下一小块残布片,纹理仍然清晰可辨。通过人骨的解剖学姿势可以推断此墓为原葬。
陈靓透露,此次寻获的遗骸,仅有极少量的原葬,其他全部为迁葬。据推测,应该是在战争结束后修建墓地时,从其他地方收集来的遗骸。陈靓介绍,部分葬坑内有遗物出土,包括帽徽、纽扣、皮带扣、子弹、手雷、水壶、水杯、鞋掌、口红、相框、牙刷、钢笔、餐刀、玻璃瓶、罐头盒等物品。
远征军阵亡将士 25岁以下占一半
复旦大学李辉教授介绍,他们的实验室为了此次遗骸鉴定,专门开辟出一个区域,由四个博士和博士后负责。由于气温、降雨等环境因素加之人为破坏,此次发掘远征军遗骸保存状况欠佳,头骨多残成碎块,完整的少见。反映性别和年龄特征最有效的骨盆,特别是髋骨很少保存下来。能够部分观察到颅面部特征的有34例个体,约占所有出土遗骸的10.0%。
在这批遗骸中,三分之二的个体眉弓发育弱,与烈士阵亡时年纪尚轻,生长发育未停止有关。从头骨的大小看,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头骨光滑,尺寸小,颧骨纤细,我国北纬30度以南南方人群通常具有上述颅面部特征。另一组头骨较大,眉弓显著,北纬30度以北的人群常具有以上颅面部特征。
年龄的鉴定依据吴汝康对华北组成年男性的六级分类标准,结合初级、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和融合,参考颅骨骨缝愈合综合判断每例个体的年龄。远征军遗骸中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例,初步统计年龄在15-20岁的有15例;在20-25岁的有87例,占年龄明确者的42.65%;在25-30岁的有42例,占年龄明确者的20.59%。可以看出,死亡年龄集中在20-25岁的青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