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有多少个兄弟姐妹:详述张学良十四个兄弟姐妹手足情(2)

  在危急的关头,时年仅24岁的张怀曦便担当起照料张学良三个子女的重任,在此后的日子里,她不论学业多忙,也要每天来到侄儿侄女的住处,帮助他们度过没有母亲在身旁的艰难日子。

  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了四年,张怀曦经历千辛万苦。1940年春天,于凤至因病到美国就医。这时,侄儿侄女均已长大,中学都已毕业,张怀曦也从剑桥大学毕业,于是,她到美国纽约看望在那里治病的大嫂。当于凤至得知三个孩子在张怀曦的照料下,学业有成,生活安定,感到十分欣慰。不久,于凤至就通过在美国的友人将居住在伦敦的三个孩子都接到美国。1941年的秋天,张怀曦也来到美国华盛顿定居。张怀曦曾希望去台北探望大哥,可是终因台湾当局阻扰没能实现,他只好把她对大哥的深情怀念,倾注给在美国的大嫂一家。

  五妹:帮助撰写回忆录

  张怀敏,1924年出生在沈阳,她是张作霖六夫人马岳清所生,在张家女儿中排行第六,是张学良的五妹。

  张怀敏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1948年随同母亲马岳清前往台湾定居。张怀敏到台北以后,进入台湾东海大学任家政系教师。任教期间,考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家政系函授生,1951年毕业,提升为副教授。1955年晋升为教授。

  至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管束逐渐放松,经台湾当局批准,张怀敏作为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可以以张学良秘书的身份,出入北投那座仍然被军统监视着的神秘小院。这样,张怀敏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来到这里,给他的大哥读报,代写给朋友的书信。

  1965年以后,张怀敏来到北投小院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主要原因是张学良那时正在写一部《回忆录》,而张怀敏则是他最好的代笔人。张学良曾经将他写回忆录的计划向五妹和盘托出:“我写回忆录的原则是:第一要写自己亲手经办的事情,第二是自己亲眼所见的,第三是自己亲耳所听见的。我的用意是让这部回忆录留下来,给后人一个警示作用,舍此,我的后半生再无其他所求了!”

  张怀敏决定用课余时间协助大哥整理并写出这部回忆录。可是不久,张学良忽然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这使张怀敏颇感意外。张学良虽然没有说明他不写回忆录的真正原因,可是张怀敏也能从大哥身边,仍然不时增加的军统人员和戒备森严的现状上,发现某种难于言喻的迹象。

  让张怀敏更感困惑不解的是,张学良在中断写回忆录的同时,也放弃了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明史》。这在张怀敏看来同样是十分可惜的事。后来,张学良竟然将他多年来在幽禁中写的所有《明史》文稿付之一炬,直到这时,张怀敏才发现大哥放弃这一切的原因,都与他当时的处境有关。

  张怀敏在张学良幽禁台北最困难的时期,以秘书身份经常接触大哥,这在张学良亲属中是绝无仅有的。

  五弟:找哥被内控

  张学浚,1922年出生在沈阳,他系张作霖五夫人寿懿所生的第二个儿子。

  张学浚1939年进入天津国立中学读书,1942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1945年,到军统天津站下属一个单位供职。1948年,张学浚受命迁移台湾。在台湾,他人地生疏,由于大哥发动“西安事变”使自己受到牵连,并因屡屡打听大哥的幽禁地而受到军统内部严密内控。不久,军统将张学浚调离台北。

  一直到1964年的夏天,张学浚才有机会在台北与张学良见面,那是因为他的母亲寿夫人办生日酒席,才允许他前来台北。他与大哥阔别数十载首次相逢,酒席上拥抱垂泪,悲喜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