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牛李党争的影响 牛李党争的评价是怎样

  牛李党争,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中以牛增儒、李宗闵等人为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到唐宣宗时期才得以结束,持续时间为40年,最后以牛党获胜结束。那么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呢?

搜狗截图16年12月02日1046_28.jpg

  牛增儒画像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这也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这场斗争的背景是在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氛围和很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争之臣。

  在武则天时期的高压政策,使这种“民主”制度一再的受到损害,在皇族与戚族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化。之后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派最终消灭了张昌宗等人一派。姚崇为首的集团掌握了政权,使皇帝的权威又一次得到了恢复,封建统治重新出现了团结的局面,“民主”机制又重新得以运行。

  天宝年间,唐宣宗的进取精神减退,他只是一味的追求享乐,又沉浸在道教和佛教之中,于是就出现了李林甫一人独裁的局面。

  在李林甫执政的晚期,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再次激化,随着众多杰出的政治人物被杀而使皇帝的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削弱。到了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任命宰相,唐玄宗权力逐渐衰落,一切政务都由杨国忠来行使最高权力。唐太宗时期的“民主”遗风被进一步破坏。“民主”的缺失,为牛李党争提供了政治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