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考来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贡士,最后经殿试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他解除了和第一任妻子的关系,并和自己的学生结为夫妻。辛亥革命时期,他积极地开展革命活动。
后来,他将自己的余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上。他聘请新兴骨干教师特别是留学归来的人来学校讲课,着重教育的改革。在北大任职期间,他不仅改革了学习制度,还革新了北大“自由、学术”的学习风气。
抗日期间,蔡元培积极动员抗日,呼吁国共应该合作,联合抗日。他还和国母宋庆龄、鲁迅等人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还曾积极营救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国情操,有改革觉悟,有自由灵魂的人,最后在香港病逝,很多人都前来吊唁他。
蔡元培后人生活现状
蔡元培作为中国教育事业革新的第一人,一生都在做学问,年过半百依然在为教育事业奔波。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单身汉,相反他结婚三次,并且每一段感情都很舒服。蔡元培后人绝对有,因为他直系的儿女就有七个。
蔡元培后人照片
蔡元培的第一位夫人王昭是旧时代的女子,所以在蔡元培的纪录片或者故事里,这一段描述的不多。但是蔡元培后人却觉得不妥,因为王昭虽然是旧时代女子,但是见识广,在蔡元培身边十多年,二人也是在摸索中过日子。最后蔡元培受不了王昭的封建习气,还写了公约跟妻子分享学习,这样一弄夫妻俩反倒有了恋爱的感觉,但是同年王昭病逝了。之后蔡元培为了应付不断上门来说亲的媒人,立了分惊世骇俗的“征婚启事”,虽然放现在来说很正常。至此他找到了自己第二任妻子黄仲玉,二人日子过得也是幸福,但是最后妻子同样是病逝。第三人妻子是一直崇拜蔡元培的一位学生,二人相处23岁,但是结婚之后相当甜蜜。
如今他的后代如果还活着,肯定都有孙子辈了。2010年的时候年近80多岁的蔡英多在父亲建立的中国美院面前回忆父亲。他对父亲的印象不深,因为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国内形势混乱,他跟母亲避难,那时候父亲卧病在床没有办法跟他们一起走。所以蔡英多对于父亲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十多岁。但是仔细观察蔡元培后人,不难发现,没有一人做官。这是因为蔡元培在生前叮嘱过子女们:以后要从事实用的学科。可见当时的蔡元培希望子女们可以实业救国。
蔡元培缔造了北大精神
北大一直是作为我国大学的风向标,它的知名度在国内很高,更是由于它丰富的人才资源。而著名的蔡元培先生就是其中最独具慧眼的“伯乐”。蔡元培先生不顾各派军阀混战的局面,毅然出任北大校长。当时在北大的学生们整日搞运动、想做官,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从就任起,蔡元培就开始建立北大精神。
蔡元培雕像
当时的陈独秀是被千里马蔡元培发现的。陈独秀在当时只是在数次革命运动中愿意扛起大旗的一位年轻人,满怀朝气准备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蔡元培就发现了他,并多次去登门拜访,可是陈独秀却不领情,不愿意当这个苦差事,于是两人便开始了一次次的博弈。蔡元培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每天都去,直到有一次,因为陈独秀在睡觉便在外面苦等,而且不让看门人去叫醒他。为此陈独秀很感动,最终为这种蔡元培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这也是蔡元培的北大精神的体现。不为困难所打倒,身为北大人就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达目地誓不罢休。还有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梁漱溟,本来只是希望蔡元培能让自己去北大旁听,最后却被邀请留下当教授,这种不拘泥于学历的的任用方式也是蔡元培北大精神的体现。
蔡元培是北大精神的先锋者,他这种用人方式,求贤若渴的治校方式,令许多本来不看好北大的学者纷纷加入到北大的团队中,譬如激进的鲁迅先生、留着辫子的辜鸿铭老先生、博闻强识的儒学大师刘师培都成为北大一道道最耀眼的风景线。他们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均被蔡元培北大精神所感染,在教师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