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相卫讲述了什么道理(2)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喜欢读老子的《易经》,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这本书完整的读了好几遍。他每次读的时候都会附注许多的内容,就这样翻开合上,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通常以为,像孔子这样翻来合上,读来读去,那书的牛皮带了肯定也断了好几次。于是每当如此,就得换上一条新的皮条,就在将这本书完整的穿在一起。即便都读到这样的境地,孔子认为,再看几年,就可以完全的掌握这本书了。

因此,就出现了“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其中的“三”仅仅是个数量词,它是指当初孔子读《易经》这本书时,皮条断了很多次。通过孔子的这个故事也是为了向后世的人提倡孔子的读书精神,激励无数人要用功的学习。

孔子改制考的主要内容

《孔子改制考》是一部清代时期的著作,它是由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所著,这部书籍主要是关于清代时期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后成为了他实行维新变法时的理论依据。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出身于官僚家庭,深受孔子儒家学说的影响,后又在西学方面有所了解,拓宽了他的见识。康有为主张的维新思想就是受到了他所了解到的儒学和西学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出现大危机的那个时候,康有为勇敢地挺身而出,他发起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公车上书”,倡导实行变法,提倡维新,并写了不少关于他思想主张的著作,《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一部。

《孔子改制考》这部书中体现了康有为关于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孔子大同社会思想的影响。然而与孔子的大同思想有所不同的是,康有为的天下大同的核心是结合中西方各自的思想哲学而得出的,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典籍中的小康大同思想。

整部书中康有为极为推崇孔子这个人,在书中那孔子描述成了一个大力支持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当做了孔子的最高思想,同时还大为批评当时盛行的朱熹思想。

《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做是康有为在思想上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这部著作与它的作者遭受了一样的结局,康有为逃亡国外,他的著作最终也被清政府禁毁了。

孔子为何不惜“得罪”孺悲

自从孔子被汉儒们簇拥着,孔子形象的装饰与塑造,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战略的一部分。关于“孺悲欲见孔子”这个故事就展现了孔子的另一面。

“孺悲欲见孔子”

“孺悲欲见孔子”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涉及了两个人物:孺悲和孔子。关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孺悲想要见孔夫子一面,于是找人通传,自己站在门外等着回话。孔子知道是孺悲,于是就以有病为理由而将了他一军,负责传话的学生刚刚出了门口正向孺悲回话,孔夫子却取来瑟一面弹一面歌,目的是让孺悲听见而有所悟。

孔子为何不见孺悲,却没人知道。一般道理上说,孺悲肯定有什么地方令孔子不满的地方。当初就像“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就因为阳货想要篡权,所以才会讨厌阳货。现在也极有可能是相同的情况,可能是孺悲在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过程中,有一些孔子不喜欢的的言行。所以孺悲才会请见,孔子上演了这么一出。根据合理的推测是在初学“士丧礼”之后。不过,对孺悲“辞以疾”和对阳货“不见”的俩件事情记载是不同的,从两个内容上看孔子对两者拒见的态度有所不同。“辞以疾”较为客气,“不见”则干脆、决绝。故可断定,孔子对孺悲未至厌恶地步。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孔子这样做也是为了教导孺悲,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这件事情中,孔子主要是采用“以不教为教”的方法,是要让孺悲通过自己的反省,检查错在哪里了,然后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得以改正。这也是在劝告后人,要时刻的“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