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时代牛李党争揭秘

唐文宗时代牛李党争揭秘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斗争,是以牛增儒为代表的牛党和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朋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是由进士考试而引起的。

唐文宗像

唐文宗像

在唐宪宗时期,有一年举行进士考试来选拔人才,举人牛增儒和李宗闵在考卷中批判了朝政。考官认为这两个人符合标准,于是就将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被传到李吉甫的耳里,他见这两人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与考官有私情,唐宪宗信以为真,于是就将考官降了职,而牛增儒和李宗闵也没有被提拔,大臣们也为他们鸣冤叫屈,迫于压力,唐宪宗也只能将李吉甫降职,因此这样就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德裕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荐李德裕担任宰相,但没有成功。而李宗闵通过宦官的关系当上了宰相,将刚刚入朝的李德裕又调出。在唐太宗四年的时候,李宗闵推荐牛增儒为宰相,而裴度出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在唐文宗七年的时候,李德裕出任宰相,不久,李宗闵被出任为山南西节度使。唐文宗八年,由于当权的李训和郑注为了排挤李德裕,再次推荐李宗闵入相,李德裕被降职。

在唐穆宗到唐文宗这三朝中,两党一直是交替进退与朝廷,因此唐文宗就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牛李党争的评价是什么

牛李党争是以牛增儒为首的一派和李德裕为首的一派,两派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40年之久,最终以牛增儒为首的一派获胜才得以告终。那么这场持续40年的牛李党争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牛李党争图

牛李党争图

牛李两党之间的政治争夺战,开始于唐宪宗,具体来说,是唐穆宗和唐敬宗两朝成为牛党得势的时候。到了唐文宗时期,牛李党争达到最为激烈的地步。唐武宗时期,是李党全盛的时期;在唐宣宗时期,则是牛党全盛的时期,唐宣宗以后牛李党争便不复载于史册了。牛李党争的性质是权力的斗争,两党的差异在于出身背景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对边患和藩镇问题的争议,他们的主战的不同。

牛李党争虽然和内廷宦官派的之争互为表里,但是在甘露之变以后,宦官们自成一气,不再让外朝的大臣有所依附,所以使得牛李党争从唐宣宗以后就不再出现了,然而这却使得外朝大臣投向了依附拥有地方兵权的藩镇,最终造成了崔胤联合朱全忠杀尽宦官的举动,从此朝政大权落入藩镇手中,这也加速了唐朝走上灭亡之路。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这是一种政治腐败的表现。从表面上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但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是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重点主要在这两个:一是通过何种途径来选拔官僚;二是如何看待藩镇。

牛李党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牛李党争,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中以牛增儒、李宗闵等人为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到唐宣宗时期才得以结束,持续时间为40年,最后以牛党获胜结束。那么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呢?

牛增儒画像

牛增儒画像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这也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这场斗争的背景是在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氛围和很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争之臣。

在武则天时期的高压政策,使这种“民主”制度一再的受到损害,在皇族与戚族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化。之后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派最终消灭了张昌宗等人一派。姚崇为首的集团掌握了政权,使皇帝的权威又一次得到了恢复,封建统治重新出现了团结的局面,“民主”机制又重新得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