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3)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小楷字体方面的代表作,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目前保存到现在的本应该是宋朝时根据真迹进行临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临摹效果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被发现,现在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该贴体态秀逸,笔致洒脱不羁,从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已经不再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成了纵势,可以说这是非常成熟的楷书作品了。该贴的字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得很长,但是又不是轻浮无力,而是笔力运送自然,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则十分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细微中又有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变化也很自然的。

另外在章法上,该帖在吸收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此外字形大小不一但又参差有别,字距虽然忽大忽小,但是从整体来看气势十分完整、环环相扣;在行与行之间也是一样,乍看之下行距时大时小,但是整体则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最后关于该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相传王献之书写《洛神赋》其实是在抒发对自己的亡妻郗道茂无尽的思念之情。

王献之中秋帖的内容是什么

《中秋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作品,纵为27厘米,横为11.9厘米,是中国古代享有盛名的书法作品,也可以说是王献之的最高杰作。这副字帖曾经被清高宗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中,这个“三希”的意思就是稀世珍宝,除了他的这副作品外,其他两副则是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另一位书法大家王珣的代表作《伯远帖》,可见秦乾隆皇帝对其的推崇。《中秋帖》一共现存三行,二十二个字,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又被叫做《十二月帖》,相传是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本应该是五行三十二个字,之后因为某种原因被割去了二行,保留代现在的就是三行二十二字。该帖在被收入《三希帖》之后,由清宫流入了香港,在1951年周恩来总理的帮助和关怀下,被有关部门重金收回。此贴笔法好似火箸画灰,气势连绵不断,极具法度,被称为“一笔书”,是学习和了解王献之的重要资料。

关于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秋帖》是不是真品,一些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现存的《中秋帖》是用竹料纸书写的,但是这种纸在到北宋的时候才出现,在东晋时期是没有的。而且从行笔中可以知道,该帖所用的毛笔应该是柔软的无心笔,但是在晋朝大多使用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是写不出该帖这种丰润圆滑、线条连贯的字体的。因此他们推测这应该是宋代的临摹本,并非真迹。

不管这到底是不是真迹,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名字将永远在中国书法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