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一计不成又想一计,再约赵王见面。在渑池,这次,蔺相如又陪同赵王前往。蔺相如没有让秦始皇占到赵王半分便宜。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当时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心中不服气得很,因为他觉得蔺相如功劳根本没有自己大,自己每次都是拼了命去作战,蔺相如就动动嘴皮子竟然官位比自己还高。于是廉颇便想处处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并不和廉颇计较,很忍让廉颇。当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为了赵国的安危而不像自己一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心中羞愧难当,便有了后来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将相和的将指的是谁
将相和是一个关于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是赵国的丞相,那将相和的将自然指的是赵国的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大将军。
将相和的将
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分别为东西方的兵强马壮之国。秦国的秦始皇一直想统一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韩国和赵国。秦始皇多次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军廉颇率领赵军每每挫败秦军,使得秦国只能更改战略方案。秦国和赵国于公元前285年讲和。公元前283年,秦国和韩燕魏赵组成盟军去攻打齐国,廉颇就是在那一战中扬威立功,名声大噪。廉颇班师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同年赵王得和氏璧,秦国提出以十五城池换和氏璧,赵国派经缪贤向惠文王推荐的舍人蔺相如去秦国和秦王谈判。蔺相如最终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而后蔺相如又在赵王与亲王的渑池之会中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立下大功,赵王回国后立即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廉颇。廉颇是个习武之人,心中觉得对蔺相如不服气自然是要大大方方的发泄出来的。便处处与蔺相如争高下,四处扬言要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的宽容和长远之见,让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便立马登门负荆请罪。
廉颇作为一个大将军,为人勇猛善战,有胆有识。作为一个赵国的臣子忠心报国,知错就改,真诚豪爽,和蔺相如一起保卫赵国。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丈夫。
将相和的时代背景资料
将相和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
将相和的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七雄并峙,战火纷纷。各个国家不是在自保就是在侵略,其中最强的要数函谷以西的秦国和函谷以东的齐国。而在这两个强国之间夹着个赵国。秦国的皇帝也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早已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于是和李斯等谋士制定了很详细的征战部署。对于秦国来说,齐国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威胁,秦国早有灭齐之心,但是齐国也是兵强马壮,秦国暂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便暂时把目光停留在了齐国旁的赵国,正巧那时秦王听说赵王得到了一个绝世好玉“和氏璧”,秦王便想占占赵国的便宜。于是有了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后来秦王还是不死心,便又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谁知那一次,赵王又带了蔺相如过去,秦王碰了一鼻子灰,便暂时打消了占赵王便宜这念头。
蔺相如经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事件后,官位已经是上卿了,略高于赵国劳苦功高的大将军廉颇,这让廉颇大为恼火,不服气得很。便处处与蔺相如争高下,为难蔺相如,蔺相如却总是躲着廉颇,对廉颇百般迁就和忍让。蔺相如的门人以为蔺相如惧怕廉颇,蔺相如对门人说,自己连残暴的秦始皇都不怕,自己会怕廉颇大将军吗?蔺相如说自己之所以百般忍让廉颇是因为赵国是在自己和廉颇将军的共同给扶持下才能得以生存的,自己不能光顾着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弃国家安危不顾。当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便背着荆条前去请求蔺相如的原谅,二人最终成为至交。
关于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将相和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