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国民党没有严密的后勤体系,由于后勤供给的缺陷限制了战略计划的制定,例如淮海战役初期,其物资补给几乎瘫痪,只能彻底依靠铁路,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作战计划必须完全沿铁路固守。
其三,国民军的指挥系统十分混乱,领导阶层内部心怀鬼胎,指挥员能力不足。起初国民党内部有人提议使“小诸葛”白崇禧来指挥淮海战役,但是蒋介石唯恐其手中掌权过大,于是令自己放心可靠的刘峙来当总指挥,但是他没有指挥如此大战役的能力,导致兵心不服顺,蒋介石甚至还逾级指挥,极其混乱。
第四,国民党的情报系统不够完善,不及时、不准确,导致他们只能被共产党牵着鼻子走,还在关键时刻因为内部的共产卧底临阵倒戈,带来惨重损失。
总而言之,强大的国民军在淮海战役中败给了处于弱势的解放军,是其内部指挥不当、丧失民心等等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淮海战役的战术是什么
战术是一场决战是否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淮海战役的战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淮海战役纪念雕像
1948年10月,中野占领了郑州和开封两地区,国民党统帅部判断华野和中野一定会南下苏北然后联合起来攻打徐州。便想出了一套计策。计策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淮海决战案,是徐州主动放弃那些次要的城市,仅仅只发动一两个军来守住徐州,其次便集中全部的军力在徐蚌线周围防御起来,准备和解放军决战到底。另一个方案便是退守淮河案,将徐洲的全部主力退出淮河,凭淮河实施河川防御。通过严肃的会议后后于是决定采取淮海决战案。
11月6日,蒋介石了调整令:孙元良的三个军从商丘转移到蒙城,用以保全徐州西侧;邱清泉第2兵团在永城集结;刘汝明第4绥靖区转移到临淮关;李弥第13兵团全部撤向灵壁,担任机动任务;黄百韬第7兵团撤出新安镇到达运河以西;冯治安第3绥靖区放弃临城枣庄两地其次分别退守到韩庄和台儿庄。这时淮海战役的战术方案便已经初步形成了。当时蒋介石怕兵力不够便决定将东北战场的三个军十一个师全部都迁往徐州。傅作义等人却强烈反对,蒋介石没办法只得将这十一个师分头作战,五个师归还华北继续围剿总部;其余六个师海运浦口,在11月到达蚌埠。就这样蒋介石结合了共八十万人的兵力投入到徐州战场。这便是淮海战役的整个战术方案。
一次战役有了完美的作战方案,又有强大的军力巧妙配合,这又如何能输呢?这次的战役着实打得响亮!
解放军淮海战役战术分析
对于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了七个兵团和两个绥靖区整整约80万的兵力,其中还有不少是精锐部队,尤其是“五大主力”中的第5和18军,兵力和装备可谓占据上风。可是最后还是战败,五个兵团被歼灭,损失超过五十万人。
淮海战役国军战略
分析国民党在这场战役中的失利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已失人心,成为了失道寡助的一方,国内的局势对其不利。而济南的迅速失守,更是打破了他们既定的重点防御计划。而之后辽沈战役的失败,更是使其实力大减,让国军在淮海战役上的胜算又少了几分。
国军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败是很关键的一点。战前,国民党在部署准备时就发生分歧,除了在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铁路作战略防御这一方案外,还有一个是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倾向的是后者,但最后实施的是前者,可见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不断,即使大敌当前也不能缓和。之后,对共军进攻时机把握不当,导致仓促应战,是战术上的第一个错误。此外还有兵力分散、各部协调不当、行军拖延等等失误。
此外,国军情报的不足也很重要。在发动前,中共明面上在布迷阵而实际上已经调兵遣将,而国军对此情报收集不足,以致对其进攻时间的判断有误,军队的部署和调动也十分缓慢。比如粟裕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而国军就一位华野的主力一直在原地没有接近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