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教书生涯(2)

陈景润的轶事是什么

了解陈景润轶事,有助于全面了解陈景润的性格特色。众所周知,陈景润一直过着十分枯燥乏味的生活。对一般人来说,和数字打交道是一件无聊至极的事,但是对陈景润来说,只要能和数字扯上关系的事情,都十分有趣。陈景润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也会查看自己的存折和硬币。陈景润为了积累钱财,经常将工资换为首饰以此方便收藏。

陈景润

陈景润

有时到了深夜,陈景润会躲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筒来欣赏收藏物。当陈景润从6平方米的小房间搬出去,他的研究生为他收拾物品时,居然找出了多达两三公斤重的硬币。上世纪70年代末,因学术交流的需要,陈景润有过两次出国访问的经历。在这两次出国旅途中,陈景润获得了7500美元、5000法郎的报酬。但是,陈景润并没有拿这些钱来购置家用物品,几经考量下,陈景润买了一个收音机带回家。

为了给家人和学生购买纪念品,陈景润在当地买了一些廉价的、却有纪念意义的笔记本和铅笔。有一次,陈景润的姐姐带着侄子从福州前来北京探望陈景润,陈景润为了尽地主之谊,便请姐姐和侄子吃饭。陈景润的姐姐本想着弟弟会请自己吃一顿大餐,没想到陈景润只花了一块多钱,请侄子吃了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了解陈景润轶事便可发现,生活中的陈景润十分朴素,在日常开销方面,也非常精打细算。

为什么把陈景润称为书呆子

陈景润书呆子仿佛已经成为世人对陈景润的固有印象。陈景润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又因创立了享誉国内外的陈氏定理,所以世人将陈景润亲切地称呼为“数学王子”。但又因陈景润在日常生活方面有些呆滞木讷,因此陈景润又有“书呆子”之称。

陈景润剧照

陈景润剧照

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陈景润书呆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等到陈景润入学读书时,恰好正值清华大学的老师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沈元教授当时担任的是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的主任,他曾在英国留学,并且获得了博士学位。等到沈元老师奔丧结束想回程时,没有想到因战事问题滞留在了福建。当地几所大学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想请沈元前来为学生们开一堂讲座。由于沈元是福州英华书院的校友,于是他选择前往英华书院讲座。

沈元在讲座中,讲到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理论引发了陈景润的浓厚兴趣。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陈景润经常前往图书馆查找资料,有时一呆就是多半天。陈景润不但读了初高中的数学辅导书,他还阅读了大学的数学教科书。于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称呼陈景润为“书呆子”。就这样,“书呆子”的称号伴随了陈景润很多年,陈景润在工作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书呆子”的作风。

数学家陈景润有什么故事

陈景润是享誉全球的数学家,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至今仍在坊间流传。通过了解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便可得知陈景润的生平经历。陈景润对数学几近痴迷,只要他一进入图书馆,就会废寝忘食的地研究几个小时。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着两个馒头,便来到了图书馆。

陈景润

陈景润

为了专心致志地看书,陈景润找了一个最为安静的地方。陈景润一坐就坐了一中午,等到肚子饿时,才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馒头吃。陈景润一边啃着馒头,一边专心致志地看书。即使图书馆下班铃声响了,陈景润也丝毫没听见。来到图书馆看书的人,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图书馆,图书管理员以为馆中已经没人了,便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安安心心的地回家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以为要下雨了,便打开图书馆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