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海子的评价

世人对海子的评价

海子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用他那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他对诗歌的创作之情。海子一生追求疯狂,他对诗歌的爱好超过了爱自己。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他创作出接近200万字的诗歌作品。

海子墓

海子墓

从第一首《亚洲铜》到最后一首《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作出小说、诗歌、论文等多种不同的作品。体现出他对文学的全面性。海子对待诗歌的情感好比一个男人看到心爱的女人一般,爱不释手。

后人对海子的评价是这样的,海子有浪漫、自由、信念的精神境界,他有着大海般的胸怀,天空一样的蔚蓝,他在创作作品时,发自内心废寝忘食。海子还是一个具有抒情的诗人,他曾说过他的作品都是在血的浸泡中脱俗,在火的燃烧中历练出来的。

人们对海子的评价还有这样,人们认为他是一个脱俗、崇高、狂野的诗人。海子诗歌是古往今来少有对古典史诗、近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现代自由主义诗歌的融合。把三者诗歌融为一体再通过自己对事物、对情感、对人生的体验的结果。

海子的诗、小说等文学作品大多集中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他也受大环境的影响。在自己向往的生活中有感而发,那时的作品没有受到金钱、利益、权利的诱惑,像春雪一般的洁白。

海子的死是他燃烧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他对爱情的惧怕、他内心充满恐慌、他精神受到压迫无法在抗衡外界对他的施压,他最终选择了死亡,他逃避现实,他不敢面对生活,他完成了他的死亡诗歌和死亡笔记。也使后人对海子的评价不一。

海子的九月的简介

海子的九月是海子众多诗歌中的一篇。这首诗是以具有神的色彩意境来表达了海子对于世界、生存、灭亡的认识。有人说,表现出来的还是一种悲伤色彩,而我却认为流露出的不仅仅是悲伤。

海子照片

海子照片

海子的九月是海子在1986年的时候创作的。他当时已经22岁了,在思想上也比较成熟了,而且又工作了三年,所以他对生命、死亡是有了比较好的认识的。诗的第一句说“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这句诗虽然将不老不死的神,说成是众神死亡,但是这也不是绝望的流露,因为他又说那个草原上是开满了野花。这就说明,他当时还是蛮想得开的,虽然神死了,花依然要开,就像生活,虽然各种东西失去,但是依然要继续。

海子的九月中又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句看似在说风,实际却是意有所指,在我看来,这里比远方还远的风,其实指的是他喜欢之人,她们虽然美好,但是却都不在身边,而且都和风一样很难触摸到。之所以说风是指他的爱情,是因为其在后面说,“我的琴声呜咽”,这里的琴其实是代指情,是对他的感情的一种感叹和伤悲。他用呜咽的琴声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其实还是蛮美妙的,感觉会将人带入其中,让人不自觉的跟着悲伤。

将海子的九月总括起来理解,就是说,他自己虽然触摸不到自己在意的、比远方还要遥远的那份情,但是生活依然是要过活的,不会因为重要的东西不在就无法继续。所以,我读出的不仅仅是悲伤,也有心痛,也有正能量。

海子雨鞋写于什么时候

海子是当代诗人,原名查海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海子一生创作了很多经典的诗歌作品,还写了一些小说、剧本、诗组,共计200余万字。海子《雨鞋》是海子诗歌中比较冷门的一首。

海子封面像

海子封面像

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北大期间他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朋友骆一禾,他开始接触诗歌创作。毕业后,海子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编辑部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并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亚洲铜》,同年,他还认识了另一位知己好友西川。第二年,海子被调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研究室从事教授美学的工作。1986年,屡遭爱情伤害的海子独自去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游历,1989年,海子在山海关附近的铁路卧轨自杀,时年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