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季羡林的评价是什么(2)

季承曾经因为和父亲有过误会,几十年都没有联系,在这个紧要关头终于陪季羡林走过了最后的道路,季承对于季羡林逝世感到了无比的悲痛和后悔。在季羡林逝世之后,季承遵循了他的遗愿,将季羡林的骨灰分三个地方安葬,也算了了了季羡林最后一桩心事。

季羡林的母亲是谁

说到季羡林的母亲,可能有人认为凭借季羡林的成就这么出众,他的母亲也一定是一位很有文学素养的人。其实季羡林的母亲与很多人的想法截然相反,她仅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不仅没上过一天的学,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由此可以想到季羡林的母亲的知识储备量。

季羡林图片

季羡林图片

在季羡林的母亲的那个时代,她就是时代的代表,一辈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一家人的身上,自己任劳任怨,季羡林的母亲十分照顾季羡林,在小的时候,母亲会凭借着自己的手艺为儿子做一顿美食,虽然家庭很贫困了,但依旧不让儿子在胃口上遭罪,她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儿子吃好,可见季羡林母亲一颗慈母般的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也能培育出这么优秀的人才,虽然季羡林的成就不是母亲所教授的,但母亲为了让儿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季羡林只有六七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外面去读书。

这个事件的发生,让季羡林与母亲从此分隔两地,直到母亲去世他们也没见过几次。这让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缠绕了终身,从小与母亲分开,母子之间已经想不起来对方熟悉的面庞。季羡林的母亲在生前也十分想念自己的儿子,但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也就没催儿子回来看看她,但实际上季羡林的母亲的内心想儿子的程度已经达到一个极致了。

这便是季羡林的母亲,成就了儿子的事业却让自己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季羡林和钱文忠是什么关系

季羡林钱文忠可以说是年龄差距比较大的两代人,但是季羡林钱文忠两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文学方面的领先人物,他们在语言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其实季羡林钱文忠还是对师徒,在季羡林73岁的时候,季羡林在北大收下了钱文忠这个弟子。

钱文忠照片

钱文忠照片

季羡林钱文忠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曾经在央视的舞台上,钱文忠还曾经郑重其事的给季羡林磕头谢恩,其实这不是作秀,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季羡林钱文忠感情至深的一种表达方式。在钱文忠嘴里,季羡林这个老爷子是非常值得尊敬和敬仰的。

而季羡林对钱文忠也是非常喜爱的,钱文忠还曾经在北大获得过季羡林东方奖学金。可以说,在后来钱文忠取得的成就和季羡林有着深远的关系。两个人同时都是文学巨匠,季羡林钱文忠也都是国家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

在钱文忠的眼中季羡林就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他喜爱并且扶植每一个有能力的小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在钱文忠的心中,季羡林所有的爱好和感情都融合在文字里,用文字抒发着心中每一个旋律,他认为,如果要形容季羡林,那么只有两个字“纯粹”。季羡林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到了学术上,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也是一个平淡的人。说他平淡指的是他为人始终保持谦逊和用心,仿佛只是一个平常的老人。

季羡林的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因为精通梵文,对佛学颇有研究。

《二月兰》封面图

《二月兰》封面图

于是季羡林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关于佛学及其对内涵的深究的作品,像《现代佛学大系》就是季羡林的作品之一。在这本书中季羡林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将佛学讲述的更容易让人理解,方便读者阅读。除了这些看起来比较高深的内容,季羡林还十分擅长散文的创作,季羡林的作品不仅情感丰富,而且通俗易懂,给人一种美感,像季羡林的作品《二月兰》,主要内容描写的是兰花,兰花的淡然朴实,一生正气,骨子里的那种高尚品德在季羡林的笔下写的虽然很通俗,但这种气势都在一字一句中展现出来了。写的可见季羡林的写作能力的高超。《二月兰》是季羡林散文中一首很有情感的作品。当然在这篇散文中,季羡林在描写兰花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借着兰花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当然季羡林的作品除了上面的几项,还有他的翻译作品,因为季羡林精通多国语言,凭借这个能力,像许多外国作品季羡林都翻译成了中文,像《罗摩衍那》原著是一本用梵语创作而成的,季羡林将它翻译成了中文作品。季羡林的作品《牛棚杂亿》,是季羡林从文革中的惨痛经历中表达自己的感想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季羡林描述了自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批斗的艰辛过程,在文中他还感谢自己能幸运的逃出来,写自己的经历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那些处境艰难的人可以看到光明,只要坚持。可见季羡林的作品中还不缺乏一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