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理论水平,能设计无敌程序,诸葛老师还有无人能及的外交水平和国际战略眼光,蜀国之所以最后不能一统三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是因为违背了诸葛老师的“联吴抗曹”的外交策略,“遗恨失吞吴”。谁不听诸葛军师的话,谁就得吃败仗。
老杜不愧是诗家老手,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万言理论巨著,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基本奠定了,以后对于诸葛亮的评述,乃至于《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塑造,也是顺着这个思路走。从这个角度看,杜甫才是超一流的理论高手,他的高超之处在于避开繁琐的议论,抓住细节,抓住人物的闪光点,不多废话,直入主题。读了这首诗,我们应该学会,夸人时话不在多,而在于抓住要点,夸在点子上。同时,夸人还要带感情,光是干巴巴的理论阐述,传播不了多远,受众需要的产品是带感情的。因此,老杜不忘渗入个人感情,例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就很有技巧,可以说是设了一个局,这个局就在“英雄”两个字上面。只要是为诸葛亮流泪的,都是“英雄”,这等于给每个诸葛亮的粉丝戴上一顶英雄的帽子。这种提高身份的推广手段,谁不乐意啊?因此,这首诗越传越广,越传越不朽。
当然,点赞偶像要讲究形象化,要生动,话往夸张的地步讲不要紧,只要艺术手法上立得住,牛皮吹得再大,粉丝们在感情上也能接受。例如老杜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这首诗对诸葛先生的夸赞,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且看他是怎么夸的:“诸葛大名垂宇宙”,什么是宇宙?即时空的统一体。如果放到现在,从天文学的角度去理解,老杜的这首诗更是浩渺以光年来计算。咱诸葛老师的大名,横跨宇宙,影响在亿万光年之外,本来老杜的意思是夸他古往今来,整个天下都大名鼎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宇宙空间的扩大,这个点赞更显得宏大而有气魄,将诸葛亮夸到了银河战舰的地步。老杜果然是高手,一不小心就跟上了科学发展的步骤。
再如“万古云霄一羽毛”,这句点赞很形象。从古到今,是一个时间概念,老杜为了将其形象化,将几千年的岁月空间化,将其描绘成一片高远的天空“万古云霄”,而这高无边际的云霄上面,飞翔着一只雄鹰。“羽毛”是指飞鸟,千万别以为是天空中飘着一片羽毛。试想一下,九霄云外,众鸟不见,只有一只雄鹰高高地翱翔,骄傲地超乎天地之上,诸葛先生那种独孤求败的形象,历史地位的无可超越,就明显地凸显在眼前。
将抽象的时间具体成可感的空间,在这个背景下,再给偶像定位,其作用当然是杠杠的。夸张不可怕,就怕夸张得有文化。当然,夸张也要有史实基础,不能毫无根据,否则过火了惹人笑话。
加工修改:巧妙掩盖 偶像的争议和缺陷
诸葛亮给人们的印象是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其实,《三国志》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颇有微词的,陈寿对他的军事才能评价是“治戎为本,奇谋为短”。就是说治军厉害,但是谋略短缺。陈寿的这个评价未必公正,据说有点私心,因为在街亭之战中,陈寿的父亲因为失职而受过处罚,陈寿会不会因此而诋毁诸葛?难说。
对于这个评价,老杜是尽量淡化,而且加以否认,例如他点赞诸葛前辈的军事才能是这样说的,“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他跟伊尹、姜子牙是一个等级,在军事指挥上,萧何曹参跟他比,只能待一边乘凉去。后来《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站在这个高度上,说诸葛亮的能力,只有姜子牙、张良才能与之相比,至于萧何之流,还没资格跟他一比高下。
当然,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然出众,但确实北伐没有成功,老杜也不回避这个事实,但是他有着大历史的眼光,认为个人才能不一定能改变历史趋势,于是说“三分割据纡筹策”,“运移汉祚终难复”,客观的历史形势不是一个人的才能所能扭转的,尽量站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为偶像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