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慈善家如何做慈善?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2)

  明末清初,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形成一个高潮。那时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成立地方慈善组织,一方面互相联络感情,反对宦官黑暗统治,集会抨击腐败政治,另一方面对社会实施有效救济,遇寒者给衣,饥者给食,病者施药,死者施棺,有的还筹集经费,给贫困儿童办学。以著名的东林学派主将高攀龙、钱一本、陈幼学、叶茂才等组织的同善会,便是这样的一个民间慈善团体。最初在明神宗万历年间由河南人杨东明在河南虞城始办,后来中心迁至江苏武进,地区扩大到无锡、嘉善等江南许多县区。同善会慈善事业主要内容是向社会宣扬良好的道德风俗,收养生活无着的贫困孝子、节妇和贫老病者,资金由同善会员集体募捐。同善会的慈善活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日本学者夫马进专门著有一本小册子《同善会小史》。在同善会的基础上,清代江南民间慈善事业更大规模发展,据有关史料统计,仅苏州一地,即有各种名目的社会慈善团体一百二十多个,上海地区也有八十多个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有的建起育婴堂,专收弃婴抚养,有的办所谓仁济堂、同仁堂,给穷人免费供给医药。由于有些地方官员的介入,有些慈善组织资金雄厚,史载乾隆年间无和县的一处育婴堂拥有土地一万三千多亩,一次即得到官助银一万二千多两。明清由士大夫筹办的慈善组织,还定期向广大群众讲学,宣传他们的慈善主张。日本学者酒井忠夫专有一部《中国善书的研究》,就专门研究明后期东林派慈善家高攀龙等的慈善文化和慈善学术的。

  清朝还有两位慈善家也是应当提出的,一位是陶澍,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封疆大吏,他曾任官至两江总督的高位,在慈善事业以主持丰备义仓而知名。道光三年至五年(1823—1825年)时,陶澍任安徽巡抚,恰逢大火灾,他开始考虑建立一座防备灾荒的民间义仓,定名为“丰备义仓”,意思是“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到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已任两任都督,终于和部下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把丰备义仓建成,地址选在江宁、苏州地区。这年年初,林则徐在苏州城里修筑了十间大小仓库,从无锡买粮存放。因为地在今江苏长洲、元和和吴三县,历史上把这座民办公助的救灾仓库命名为“长元吴丰备义仓”,从1835年至1860年二十多年间,这座义仓有效地起着荒年赈灾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他在边区伊犁又一次自己捐款兴修了龙口渠,为新疆人民谋了福利,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为国为民的慈善事业。清朝晚年,长元吴丰备义仓完全由官民合办转手为当地士绅联办,慈善事业规模越来越大,不仅灾荒赈济粮食,还筹建“协济粥厂”,后来又兼管失业机户的救济。清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还创办一所专收贫困家庭孤苦儿童的“儒孤学堂”。最后又扩建一所解决流亡人口和贫民子弟就业的“贫民习艺所”,相当于现在的技工学校。这样长元吴丰备义仓就成为一所综合性的慈善机构了。

  时至19世纪90年代,西方新思潮不断传至我国,一些西方慈善思想也流传到我国学术界,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受到冲击。晚清思想家郑观应在一篇题为《善举》的文章中,列举了西方各国的慈善机构,主张中国也应通过官绅合力,遍设西方式的善堂。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也逐渐转变为近代公益事业。

  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与西方世界的慈善思想有共同的地方,即我国古代慈善事业源于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这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外,即近代慈善公益活动,不仅仅限于对鳏宴孤独、贫病残疾之人的救济,更侧重于面向社会大众,使慈善事业不光是消极被动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今天我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政策正在向这方面转变,就像一篇文章中所述的,要“既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当今中国社会需要,也与世界先进的文化相一致”。这也是目前我国在新的条件下慈善事业的一种新气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