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起源 景泰蓝特点

说到景泰蓝其实很多人不是非常非常了解的,但是问题也不大的,毕竟这个还是比较小众的,很多人不了解也非常的正常,最近有的人想知道这个景泰蓝来历什么的,想看看景泰蓝的起源和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景泰蓝起源 景泰蓝特点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现今一般认为掐丝珐琅工艺是从阿拉伯地区传进来的一种新的制作工艺。这种工艺的流程是:先在金属体上用细金属丝铆焊成图案,然后填入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后,磨光镀金而成。在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贵华美,所以,被称为“景泰蓝”。到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但仍然沿用着“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难以定论。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铜镜,镜背面的花纹上就涂饰着各色珐琅。中国金属工艺中,珐琅的运用历史悠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直到明代,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其二,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忽必烈西征时,这种工艺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得以传入中原。据《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曰鬼国嵌,内府作者,温润可爱。”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结合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技法,几经改良,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此时,珐琅的译名有十几种,如“佛林”、“佛郎”、“发蓝”等。

传说,景泰为宣德皇帝的儿子,因为宣德很重视铜器的铸造,景泰在幼年时,便耳濡目染,但是,在铸造方面,宣德年间的工艺已经达到了极端,已经无力再发展下去,只好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终于找到了新的蓝色釉料。于是,就有了景泰蓝的创制。

因为事先对颜色的的选择及筹谋上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对它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饰全部都由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胜数,全部的瓷料能做景泰蓝的都是应有尽有,成化时期继承了景泰的习俗,一直沿用之前的烧制方法,也是一直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

景泰蓝起源 景泰蓝特点

而之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然也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万历以后,虽然偶然会烧制,并非象以前设官置厂那样看作是例务,所以以后的景泰蓝作品就很少了。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够再次复兴。

以上两种看法对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虽有很大的分歧,但其中有一点则是相同的:这种工艺并非始于明朝的景泰年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另外,学界也公认:景泰蓝能在短期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琉璃的制作技艺,且掌握了控制煅烧的温度,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明清两代,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

景泰蓝起源 景泰蓝特点

另附明朝景泰皇帝简介:

“景泰”是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南下攻明,边关告急。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钰的哥哥)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冒然亲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打得大败,明英宗本人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后,也先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北京军民在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指挥下,拥立朱祁钰为监国(后即帝位,改元景泰),死守北京,最终击退了也先的进攻。第二年,明英宗被也先放回,但帝位已失。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不甘寂寞的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以及宦官曹吉祥等人的协助下,发动“夺门之变”, 从弟弟的手中夺回了皇位,改元天顺。“夺门之变”后不久,朱祁钰去世。明英宗不承认他弟弟的皇帝身份,仅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郊的景泰陵。

景泰皇帝是明代一位倒霉的皇帝。在他在位的7年时间里,内忧外患不断,国力衰败,各类御用器的生产均陷入困境。但“景泰蓝”却以他的年号而扬名天下。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景泰年间珐琅工艺特别发达,而是时人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旧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部分是后世借用“景泰”的年号仿造改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