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同时代的陈诚五次出使西域,却鲜为人知。
近期,来自新疆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多位专家学者,组成了新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学科最完整的科考队,沿着当年陈诚出使西域走过的天山道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研究。他们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出发,最终到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新源县,途中使用无人机航拍和激光扫描等高科技手段,让这条古老的道路以与以往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郑和
天山道的魅力
从和静县出发,进入天山深处,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天山道。丝绸之路天山道缘起于何时呢?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3000年左右,天山巴仑台南部沟口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科考队进入巴音布鲁克草原,在那热德郭勒河谷草地,一处巨大的土墩遗址进入视野,令所有科考队成员精神大振。
郑和下西洋
这处大型土墩遗址地表有明显的圆丘状土堆和一些石围、石围土墩、土石堆标志,有类似墓葬的土墩和石堆遗址17座,分布规律不明显。有两座形似墓葬的土墩形制较大,其中一座位于遗址南部,为石围土墩遗址,双重石围,外围直径114米,内围直径约73米,中间土墩直径50米,高6.5米,顶部有凹坑,坑深约1.8米。
科考队无人机航拍与激光扫描团队、遥感考古专家们一起工作,最终确认这是一处太阳祭坛样式的大型人为构筑的青铜时代遗址。它最重要的文化特点就是太阳崇拜。图形基本是由青铜时代早期鹿石鹿角变形纹饰和一些中亚草原斯基泰野兽纹饰图案构成。由此专家们初步认定,它的大体年代应该在距今3000年至2500年之间。
根据已有的新疆考古发现资料来看,这处遗址应该是迄今为止新疆境内规模最大、形致最完整的青铜时代太阳祭坛式遗址。它的结构是表达亚欧草原大游牧时代草原居民宗教文化内涵最典型的一个象征。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副局长覃大海认为:“在这个区域发现这种具有太阳崇拜祭坛地表形态的大型人为构筑遗迹,十分罕见。这是远古时代人们主观意识通过客观人为建筑表现出的精神文化产物。”
太阳崇拜遗址
科考队翻过天山,来到了新源县,一件阿勒马勒青铜时代环壕聚落遗址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从外观看,这个祭盘上有16只栩栩如生、形状各异的瘤牛,中间的三根柱子是祭火用的灯柱,用来插火把或者火棍,这也是早期拜火教的圣火坛。经测量,圆形祭盘总高31厘米、盘径28厘米、圆盘内深1.5厘米;高园足底径22.6厘米、高园足顶径5.3厘米、高园足通高22厘米。
太阳崇拜图片
覃大海介绍,这是欧亚草原一种常见的器形,这种器形可以反映人类经济生产能力。“从整个造型来看,既有草原的风格,又具有中原文化的内涵,正好印证了我们今天走的这条道是亚欧古代的交通大道,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发展。”
阿勒玛勒高足环牛青铜祭盘是在新源县阿勒玛勒青铜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发现的。这是3000年前的早期游牧部族的环壕聚落,也是西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此次也是考古专家们首次在西天山区域发现成系列、成数量体系、成规模的环壕,这也见证了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