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传弟不传子之谜?

赵匡胤死的离奇,而他最后没有把皇位继承给自己的儿子也是让人难以理解。古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是遵循皇位世袭的继承制,但赵匡胤却把自己的弟弟定为继承者,难免让人怀疑其中的真相。赵光义究竟有没有动手脚好让自己上位,其实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谜案,赵光义拿出金匮之盟作为证据,关于这起历史事件的传说也是层出不穷,只是真相应该从何而寻,恐怕已经无法揭晓了。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赵光义继位?

(一)“烛光斧影”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判断一件历史事件的真伪,一般靠的是史料记载。那么,“烛光斧影”或者叫“烛影斧声”的来历或出处是什么呢?

第一,《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即皇帝位,改名炅。”

第二,《续湘山野录》,“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两种版本的记载,言之凿凿,似乎赵光义就是弑君杀兄谋权篡位的“凶手”,其皇位的继承是非法的。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赵光义继位?

(二)“金匮之盟”推翻了“烛光斧影”的传言?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说的是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时任宰相)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从这一段史料中我们发现,赵光义的即位是根据太后遗诏,也是太祖的意思,这就推翻了前面赵光义“烛影斧声”弑君杀兄篡位谋逆的传言。

即使是洗脱了赵光义弑君杀兄篡位谋逆的“恶名”,但赵光义是否谨遵太后即太祖的“金匮之盟”了呢?没有!赵光义既没有传位于其弟廷美,更没有最终将皇位传于太祖之子德昭或者德芳,仍然属于“矫旨失信”。

况且,先是“武功郡王德昭自杀”, 再往后是“兴元尹德芳薨,追封岐王” 紧接着“涪陵县公廷美薨,追封涪陵王”。从这一系列的“变故”可以推断出,“金匮之盟”应该是较为可信的,只是赵光义并没有按照太后的懿旨行事,而是自己上位后把“懿旨”中凡能继位者都一一“消灭”了。

然而,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皇位并不是由其父母传下来的,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听太后的建议生前就立下传位赵光义的誓言呢?仅仅是因为孝?

赵匡胤之所以让弟弟即位,除了真心为大宋江山社稷考量,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赵光义继位?

(三)谁才是“陈桥兵变”的总导演?

元朝丞相脱脱所著的《宋史》作为正史,是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依据。《宋史·太祖本纪》中,脱脱沿用了司马迁老人家的一贯作风——对帝王的出生多有天降异象的描述,应该还是为了维护帝王的光辉形象,尤其是出身一般官宦之家的将领转身就变成了“真龙天子”,多多少少都得伴随有一些异象才能让广大吃瓜群众信服。

《宋史》记载了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之君的,虽然极为简要,但这是谁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从脱脱的记载中不难看出,赵匡胤祖上自唐以来就是官宦之家,自身又两代受后周的高官厚禄,其本人颇得周世宗宠信,官居高位,手握重兵,堪称“托孤大臣”。并且,《太祖本纪》中也详细记载了赵匡胤的仁义,以及赵匡胤对于法度和王道的尊崇。《太祖本纪》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传呼开门,太祖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诘旦,乃得入。”

宣祖是谁?赵匡胤的亲爹!赵匡胤打了胜仗,天黑了,亲爹率兵要求进城门,赵匡胤严词拒绝。表现出赵匡胤对王命和法度的敬畏,以及对后周皇帝的忠诚。那么,这样一个两代受皇恩沐浴的后周高官怎么就走上了“拥兵自立”的道路呢?开创大宋王朝,为什么又不传位给儿子,最后让弟弟当了太宗皇帝呢?

首先,太祖赵匡胤不像是发动“兵变”的主要策划者。

如果赵匡胤想要代周自立,根本不需要通过“陈桥兵变”,直接逼宫就可以了。当时的赵匡胤负责京畿防卫,手握重兵,皇帝年幼,在朝中颇有话语权,直接逼供照样可以称帝。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

其次,陈桥兵变很蹊跷。

先是“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好像说这是天意;紧接着,“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再后来是“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感觉赵匡胤是被逼无奈才出面顺应天意民心的。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赵光义继位?

我们知道,赵匡胤就是因为前任被“点检为天子”的谣言罢官后才担任的这一职位,那么这个“谣言”最初是被谁传出来的?第一个带头逼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人又恰好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这仅仅是巧合吗?

第三,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回朝,为什么几乎没有遇到丝毫“忠诚良将”的抵抗?只是“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况且,“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一切显得从容不迫,没有什么危机感,好像京师官员将士都很“欢迎”的样子。既然这样,有必要搞兵变吗?

第四,赵匡胤入朝,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感觉赵匡胤并不愿意搞兵变,还是下面的兵士“逼迫”自己才走上了这条路的。

第五,赵匡胤对待周恭帝及周王室成员怀柔有加,对周室旧臣礼遇有加。也能看出赵匡胤的仁义,这样一个人怎么就会发动兵变呢?

结论只有一个,真正策划“陈桥兵变”想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赵光义,是他两次制造“点检为天子”的谣言,第一次顺利让赵匡胤担任“都前点检”,第二次顺利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王朝。

那么,为什么赵光义不自己黄袍加身当皇帝呢?能力不及,难以服众,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一呼百应,更不可能取得兵变成功,只有让地位、威望、能力都出众的赵匡胤实现代周自立的目的,才有机会由自己将来即位大统。

另外,赵匡胤不杀功臣,对石守信信任有加,委以重任,但赵光义上台之后不久便媷夺爵位,将石守信贬官。赵匡胤对降臣施恩,赵光义则予取予夺,随意斩杀降臣。

种种迹象均表明,赵光义才是陈桥兵变的总导演。

正因为赵光义成功导演了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真龙天子,所以,赵匡胤才会和太后杜氏达成“金匮之盟”,也许就是一种补偿吧,赵匡胤的仁义性格绝不会亏欠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所以,答应太后将皇位先传于赵光义,赵光义传于赵廷美,赵廷美在传给赵匡胤的儿子找德昭。

可惜,赵光义才是真正的政治老手,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一切,更证明了赵光义才能做得出陈桥兵变的事儿来,赵光义才是陈桥兵变的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