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知道了这个事儿可能会有点小不爽,毕竟大熊猫是他们的标志。WWF在对大熊猫的介绍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种平和的,吃竹子的动物”。
熊猫吃肉?食肉目,牙口好
熊猫吃竹子
要搞清楚熊猫为什么吃腐尸,首先要搞清大熊猫的身世,而这得从它的牙齿说起。牙齿,是动物分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最爱,因为他们发现,不同食性的哺乳动物,牙齿的形态和数目差异很大,而同种类动物的牙齿又很相似。更妙的是,牙齿坚固无比,是最容易保存下来的化石标本,这给研究动物演化发展提供了很便利的材料。动物学家把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它们分别起到切割、穿刺、撕裂、研磨的功能。
熊猫
大熊猫有两对锋利的犬齿,正是这两对“短刀”曾多次咬伤游客。那这锋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动物中的杀手——食肉目动物的标志呢?食肉目,是哺乳动物里“恶汉”聚集的一个目,豺狼虎豹熊狐獾貂都是其成员。如果你养过狗或猫,这些食肉目小宠物两对尖利的犬齿或许也让你印象深刻。虽然很威风,在但动物分类学家眼里,两对大尖牙并不是将一种哺乳动物划到食肉目门下的依据。科学家们关心的是上颌最后一对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对臼齿,所有的食肉目动物,这两对牙齿各自生出了两个锋利的尖端,当它们咬合在一起时,这四个尖恰好像铡刀一样可以切碎和撕裂任何坚韧的肌肉、韧带,这两对牙齿,也被特别称作“裂齿”。这两对裂齿,才是食肉目的标志。大熊猫拥有典型的裂齿,属于食肉目也就毋庸置疑。
大熊猫转型,素食者的炼成
熊猫的牙齿
那么大熊猫是怎样变成食肉目中的素食者的呢?其实,动物的食性充满弹性。大熊猫所属的熊科动物有着庞杂的食谱,虽然生着标准的“裂齿”,但在动物性食物缺乏和其他食物来源充足的时候,这些胖嘟嘟的家伙会毫不犹豫转换食谱。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的祖先——800多万年前的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是一种“广食性”的,体形类似狐狸的动物,因为它的臼齿小而且平滑,还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纤维,所以它的菜单中还罕见植物。直至冰期来临,原本广袤的温带和亚热带森林面积迅速缩小,压缩了始熊猫的生存空间,同时,在严寒的驱使下,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广食性动物们也来到始熊猫的地域,与其展开竞争。
面临这双重压力,始熊猫必须作出改变,要么一代一代在环境压力下变得更加强悍,要么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后者是一条“捷径”,因为无论地球的哪个角落,食谱庞杂的广食性动物都是“全能战士”,广食性动物碰在一起,将会展开全面的竞争。而转换菜单,就可以有效避免。于是,我们看到,200万年前的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这是一种体形如胖狗的动物,已经拥有了粗糙宽大的臼齿,这是食草的标志。食草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相比肉食,植物性食物营养匮乏,特别是这个才换了菜单的家伙还没有来得及演化出一套适应植物的消化系统。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它们必须不停的吃,我们无法目睹小种大熊猫的生活,不过现存的大熊猫一天要花费12-18个小时进食,吃掉12-38千克的竹子。同时,在自然的选择之下,它们的身体一代一代的变得越来越庞大和近似球形,以降低身体散热产生的损失。
熊猫吃竹子
到了100万年前,森林再度向北延伸,大熊猫的祖先又得到充足的生活空间。这时,小种大熊猫已经被一种体形比现存大熊猫更大的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baconi)代替。从牙齿来看,巴氏大熊猫已经十分接近现存的大熊猫,它们都有宽大于长的有“舌侧齿带”和多结节咀嚼面的臼齿,几乎是彻底的食草动物。这一时期,也是熊猫史上最繁盛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