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是不是真有一种会“下雨”的树?
说大树下雨是神仙显灵,显然是毫无根据的,但这事情还真是有点奇怪,那么,自然界究竟有没有会下雨的大树呢?
会“下雨”的树
据记载,在南美洲等一些热带地区,有一种所谓的“雨树”,树高约20多米,树冠呈平顶状伞形,扩张面积最大可达30米。这种树之所以会下雨,就在于其奇特的树叶。长约40厘米的“雨树”树叶呈碗状,落到叶面上的液体都会被聚集起来,晚上叶面会卷起来,将聚集到的液体包裹其中,白天气温高时叶面会慢慢舒展开,聚满的液体就会溢出叶面,形成一种所谓的“下雨”现象。仁寿县丞相墓的这棵树,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
虞允文墓地的这棵大树,当地人把它叫做棉丝树,这是一种乔木,长得高大挺拔,学名滇朴,在我国南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树种。据守墓人李正南讲,这棵树的历史并不长,是自己生起来的,也就20多年。而这种树的叶子,通常为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带菱形,并不是碗状的,也无法把水包起来。最重要的,这棵大树在“下雨”时还没有发出新叶,整个树干光秃秃的,不会是因为树叶积存水分而出现滴水的情况。
浙江也有怪树下雨:原因已有解释
无独有偶,在浙江宁海天明山温泉景区内,也有两棵会下雨的奇树。这两棵树,其中之一是香檀树,生长在半山披,地势较高。据在附近干活的人们说,开春到现在断断续续出现过下雨的情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除了这棵香檀树,水库下游的一棵冬青树也有这个本事。知情者透露,有时它们会全天不停地下雨,雨量时大时小。
这两棵树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地下雨?记者请教了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植物学专家倪穗副教授。倪教授认为,这多数和树木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特殊结构有关。
会“下雨”的树
倪教授说,从植物学角度讲,每株植物都有一种蒸腾拉力,当阳光充足的时候,这种拉力可以帮助植物从地下吸收水分,并输送到身体的每个角落。植物滴水现象多发生于水分充足的生长环境里。夏季光照剧烈的时候,蒸腾作用就会加强,植物在夜间的吸水能力会变得特别强大,有时可能会吸收了过多的水分,这些过多的水分白天就会从叶片边缘的排水孔排出来。同时,自身储水能力弱和蒸腾作用不强的植物也会因为吸入水分过多,无法蒸腾而形成滴水现象。
海口老树下雨的谜底更加怪异
除了这三棵树会下雨,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龙鸿村,也曾有一棵树会下阵阵“细雨”。这棵树高约15米,当地村民说树龄约有40年了。2004年5月8日,海口晚报率先报道的龙鸿村发现“下雨树”一事,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
当时,这棵树树冠上的叶子不多,枝头上挂满一个个翠绿的玉米颗粒大的果实,树上还附着许多拇指般大的蝉。“下雨”的方位在树冠,而不是树技。由于下雨多发生在天黑后,所以看不清水源从哪里流下来。村民们也叫不出这棵树的名字,有村民说是小鸟衔来的种子长成的。
2004年5月12日,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钟义教授等六名植物专家对“下雨树”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下雨树”的果实、树叶、花萼等一些表面特征,专家确定该树属紫草科的厚壳树。对树种进行研究的同时,有专家还爬到离树冠最近的屋顶上,架起单筒望远镜,对树冠进行定点观察。
会“下雨”的树
晚上约7时30分左右,当天空慢慢暗下来时,树冠上空开始有大量的蝉聚集。天越来越暗,蝉也越来越多,初步估计在这棵树上聚集了起码上千只蝉。利用手电筒及望远镜的辅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雨水”的形成过程:栖息在树上的蝉的尾部分泌出一大颗液状物体,然后从蝉的尾部呈抛物线状喷射滴落,就形成了类似雾状的水滴。据专家们介绍,傍晚蝉类栖息在树上时都会分泌出液体,由于在这棵树上聚集的蝉类数量庞大,分泌物多,同时,蝉刺吸植物时造成表皮破损溢出树汁也多,所以树下出现“晴天下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