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地震鱼”意外出现在美国加州海滩,许多游客争相与这只罕见的深海鱼拍照。
据英国《卫报》报道,这只名为皇带鱼的深海鱼,其遗骸是于星期一(1日)在美国加州圣卡塔利娜岛(Santa Catalina Island)被发现。
皇带鱼
这条皇带鱼长17英尺(约5.2米),通常生活在700至3000英尺(约213米至914米)深海,因此很难在浅水看见它们。
目前仍不清楚这条皇带鱼的死因。科学家已在进行尸检后,将其送往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做进一步的研究。
南加州海滩在2013年一周内发现两条皇带鱼,它们都分别在浅水死去。
深海“皇带鱼”被捕获的记载很少见。人们普遍认为除非地震等大的地质变动,这种鱼不会出现在浅水。
地震鱼又名皇带鱼( Regalecus glesne),又称布伦希尔蒂,俗名龙宫使者、白龙王、龙王鱼、大带鱼、大鲱鱼王、摇桨鱼、胖鱼、买牛、蛮、猪精、百牛、bn、地震鱼,为辐鳍鱼纲月鱼目皇带鱼科的其中一种。广布于热带深海。
皇带鱼
它是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体亮银色;腹鳍红色,桨状,故英文原意为“桨鱼”。背鳍亦呈红色,很长,有两层楼那么高,始於头顶如鬃冠。很少见于水面,有人偶尔见到,误为“海蛇”。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横扫海底,摧毁一切的怪兽。
舰长、两名军官和其他人员闻声赶去,只见一条大海蛇正游到舰前,目击者估计海蛇露出的部分就有六十英尺长,头颈直径约十五、六英寸,它以十多哩的时速越过“戴达拉斯号”,向西南方游去。麦奎海舰长说,它经过时“非常接近舰艉下方那一边。”
2000年9月28日投放于花莲崇德的定置网中,捕获一尾体长5.7米,体重达35公斤之皇带鱼
2001年,首次在香港水域附近,湛江以东误捕一条皇带鱼。
2006年9月,一条奄奄一息的皇带鱼出现在了澳大利亚近海的海面上。这条皇带鱼有8米多长,体侧扁,延长呈带状,头似马头状。附近的渔民发现后,用钩子将它拖到了岸边,不久后这条皇带鱼便死去了。
皇带鱼
2010年5月,又有一条长3米的死亡个体在瑞典离岸被发现。
2013年5月31日 台东太麻里海边,出现一只皇带鱼,被民众拾获。原本民众要到海边钓鱼,却发现一只长达4.1米的皇带鱼被冲上海岸,一开始还想把皇带鱼推回海里,没想到又被海浪打上岸,最后只好带回家。
2013年10月13日,南加州Catalina岛海洋中心指导员Jasmine
Toyon Bay发现的皇带鱼
Santana是在Santa Catalina 岛外的Toyon湾潜水时发现一条18尺长(4.3米)的皇带鱼尸体。该条皇带鱼是自然死亡,纤维样本和视频录像已经送到圣塔芭芭拉加大的生物学家研究。尸体现放在Catalina 岛海洋中心,让学生参观,之后尸体会埋在沙里,让尸体腐烂后,骨骼会长期展出。
皇带鱼
2013年10月18日,加州卡塔丽娜岛托阳湾(Toyon Bay)的海滩上,卡塔丽娜海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再次发现了一条5.5米长的皇带鱼尸体。他怀疑,这两条长度惊人的皇带鱼可能是被强大的水流冲到了沙滩上,并因为不断受到摔打而死。
2013年10月28日,台东钓友郭秋霖到岸巡81大队静洋安检所附近海滩钓鱼,竟钓上1尾长5米,重上百台斤(1台斤=0.6公斤)的地震鱼,需4个壮汉才抱得动,地方渔民表示,地震鱼被钓上岸还是头一遭。根据台湾鱼类数据库显示,地震鱼学名勒氏皇带鱼,栖息在海平面下20到1000米,因常于地震前后出现,又有地震鱼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