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科技知识 > 园林建筑
6
0826.斗拱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物特有的结构构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主要由斗和拱两部分组成,加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弓形肘木叫“拱”,垫在拱下面的斗形木块叫“斗”。简单的斗拱可以是一斗一拱,复杂的斗拱则由若干斗与拱纵横交错层叠而成,为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分。其功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此外,斗拱还有较强的装饰作用。斗拱中间伸出的部分叫作“要头”,通常雕刻成立双式的青色龙头,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如意。重要建筑物上有斗拱的安置,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我国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0827.长城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工程,它绵延起伏,横亘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被誉为世界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楚国修筑的“方城”长达几百公里,此即最早的长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为防御外敌,秦、韩、赵、魏、燕等国纷纷在边界筑起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作为基础,修缮增筑成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达万里的长城。秦以后的历代王朝基本都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增筑。到了明代又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从洪武元年起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形成了西起嘉峪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一直到鸭绿江,全长7350公里(一万四千七百里)的防御工程。
长城由城堡、敌楼、关隘、烽火台(俗称烽隧、亭候、烽候、烟墩等)、城墙等建筑物组成。长城的十二个关隘中,以山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为最具有代表性的雄关。山海关是长城东段的一个重要关口,自古以来一直是军事上的重要关隘,城楼正面高悬着“天下第一关”巨匾。居庸关则在北京昌平境内,是长城的另一重要隘口。
0828.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年间,是著名工匠李春建造的。桥长64米,跨径37米,是世界上建造最早、跨径最大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桥两侧靠近岸的两小拱净跨3.81米,桥中央的两个小拱净跨2.85米。此设计既减少了水流阻力,又减轻了大拱券和地脚的载重,构思精巧,在世界桥梁史上是一大创举。
在结构上,桥用平行而紧密并列的二十八个石券构成。为了增加石券之间的联系紧密性,在券面上又用横向的石板加了一层。其次,在伏和券之间加了若干横向的铁条把这些券拉连在一起。为了增加美感,桥券是圆周上一段60度弧线的弧形券,桥面坡度相当缓和,再在两肩上用两小券做成敞肩,这六条不同的弧线的关系处理恰到好处。桥两侧的拦板、望板雕刻精美。桥身巨大空灵,稳固而轻巧,建造技术巧夺天工,表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0829.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在明清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永乐四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五百六十年中共历经了二十四个皇帝。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的房间一共有9999.5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成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物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后有御花园,为封建帝王与后妃的居住之所。
0830.天坛
天坛在北京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之场所。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天地坛,于明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外墙南北1650米,东西1725米,内墙南北1243米,东西1046米。围墙的平面接近正方形,但北面两角采用圆形,南面为正角,这是为了附会“天圆地方”之说而设计的。坛内主要建筑分为三组,在中轴线上北端为祈谷的祈年殿,南端至皇穹宇及圜丘,中央连以359米长的砖砌高雨道,通称“丹陛桥”。在第二重墙西门内南侧有皇帝祭前斋戒时居住的斋宫,斋宫的规模很大,有护城河、围廊和大殿。
整个天坛最主要是在艺术上表现了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圜丘、祈年殿都采用圆形蓝青色琉璃瓦,使建筑物有一种崇高无比的感觉,是一座极富表现力的建筑。
0831.三孔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三孔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著称于世。
孔府,西与孔庙为邻,是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存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庙,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前478),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历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去世后,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孔林对于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丧葬风俗的演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832.样式雷
样式雷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于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去世,雷家前后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雷发达是样式雷的鼻祖。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应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圆明园而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职务的人。
雷氏家族的每个建筑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 的比例先制作成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成。雷氏家族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留存于世的部分烫样现存于北京故宫。
0833.颐和园
颐和园在北京市西北郊,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该园建于1750年,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以西湖风景为蓝本,吸取江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修建的。它是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最华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为帝王的行宫和宫苑,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焚。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作为皇家避暑和游乐的场所。全园总面积3.4平方千米,合五千多亩。在总体布局上主要以北面的万寿山和南面的湖区为主。全园可分四部分:万寿山东部的朝宫及附属区;万寿山南麓的前山及昆明湖主湖区;万寿山北麓的后山区;昆明湖南湖及西湖区。四部分虽风格不一,但在总体上既呼应又统一。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三千多间,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0834.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区东北侧,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此地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代嘉靖年间,被归隐家乡的御史王献臣买下并重建,著名画家文征明参与了设计。此后多次更换园主,或为官府所用,或为官僚地主的私园,或散为民居。经数次修建与扩建,现园面积62亩,大体为清代规模,由东部(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和西部(补园)三部分组成。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东部原称“归田园居”,约31亩,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着疏朗明快的风格。此外,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盛誉为“天下园林之母”,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0835.《营造法式》
北宋李诫编著,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的官方著作。该书对于研究古建筑,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所著《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方面的规范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营造法式》分为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部分,三十四卷,前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在内容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制定和采用模数制,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次明确模数制的文字记载;二是设计的灵活性,虽然各种制度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在总原则下又不乏对构件比例尺度的创造性。
《营造法式》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建造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上一章:医学养生
下一章:纺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