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军事知识 > 古代兵书
6
0581.《孙子兵法》
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为春秋末期吴国将领孙武所著,成书于春秋末期。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公元前532年,孙武迁居吴国,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并得以重用,任命为将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孙武以其赫赫战功享誉诸侯列国。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篇》《势篇》讲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语言简洁,内容很有哲理性,是兵家必读之书。
唐代初期,《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明代传入欧洲各国,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0582.《孙膑兵法》
又名《齐孙子》,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孙膑,战国中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出生于齐国(今山东阳谷)。史称孙膑曾与魏人庞涓同向隐居高士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做了魏国的将军,自知才能不及孙膑,心生嫉妒,派人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一种挖去膝盖骨的刑罚),在其脸上刻字。孙斌后被齐国使者秘密带回齐国,被齐国将军田忌举荐为齐威王的军师。此后,他帮助田忌出谋划策,屡建奇功。最著名的就是公元前353年在齐魏争霸的桂陵之战中,孙膑采用围魏救赵、避实击虚等战法大破魏军。十三年后,孙膑又用围魏救韩、减灶诱敌的谋略,于马陵大破魏军,迫使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雄踞东方的大国之一。孙膑和其弟子们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军事实践,写成了《孙膑兵法》,成为先秦一部有关战略战术的重要典籍。
《孙膑兵法》主要阐述了孙膑“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与“富国强兵”的治国主张,记述了其“必守不攻”的战略思想以及“出奇制胜”“造势”“因势”等各种战术谋略,而且还提出了“知道”的战争认识论,重在强调士卒、将帅、国君三者和谐的治军思想。孙膑以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来分析和认识战争,特别善于分析战争矛盾,为其战略战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0583.《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为司马穰苴所著。据《史记》记载,司马穰苴为春秋末年齐国人,本姓田;由于他治军严明,收复了被晋、燕夺占的土地,并迫使两国与齐国通使和好,以军功被授予大司马之职,从此得名“司马穰苴”。
《司马法》的治军思想以礼、仁、信、义、勇、智“六德”为核心,其中礼和仁被放在突出的位置,认为战争的胜败与百姓的好恶息息相关,只有得到百姓支持的仁义之师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主张在农闲时兴兵伐罪,以免耽误农时;进入敌国作战时必须纪律严明,以赢得敌国百姓的同情和支持;不趁敌国丧乱、灾难之时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司马法》现仅存五篇,记载了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原则和方法,为我们研究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0584.《尉缭子》
《尉缭子》一书,历来争论很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为梁惠王时的尉缭所作,成书于战国末期。
今本《尉缭子》共分五卷。卷一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以及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卷二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卷三主要论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卷四主要叙述战场法纪及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卷五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
《尉缭子》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较为深刻,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战略、战术上,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
0585.《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全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但经历代学者考证,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至秦末汉初。《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收入《武经七书》之中。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六韬》初步认识到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586.《黄石公三略》
又称《三略》,原名《黄石公记》。传说是汉初黄石公所著,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共三千八百余字。
此书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其最显著的思想特色是兼容博采:主张以道家谋略取天下,以儒家思想安天下,以法家原则御将卒,以阴阳家观点识形势,以墨家人才观尚贤纳士,形成了杂取诸家之长而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且又独具特色的兵学思想体系。侧重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考察军事问题,注重论述治军御将之道。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收入《武经七书》之中。
0587.《李卫公问对》
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唐代军事家李靖著,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经后人整编成册。现存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一万余字。
该书在军事思想方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左传》用战例来阐述和探讨战略战术原则的方法,把军事学术的研究方法从哲学推理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战术原则,使其科学化。二是隋唐兵家多醉心于古代阵图的考察,捕风捉影、穿凿附会成风,而《李卫公问对》却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一切玄虚之词。三是《李卫公问对》一书坚持科学的态度,丝毫不涉及阴阳迷信的说法。
《李卫公问对》有多处对《孙子兵法》的命题进行了阐发,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中,成为武科必读之书。
0588.《太白阴经》
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军事著作。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书名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全书共分十卷,百余篇,约两万字。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在军事上,它继承了历代兵法家重人的思想,论述了人与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地形的险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对待地之险夷的问题上,指出地形的险夷因人而异,国家的存亡和攻守的成败在于人。在作战指导方面,提出“以权术用兵”的思想,“权术者,奇也”,即以奇用兵。另外,书中对军仪典礼、公文程式、战阵队形、人马医护、攻防战具等分别进行了论述。
0589.《虎钤经》
宋代兵书。北宋许洞著,成书于1004年。许洞(976-1015),字渊夫,又字洞夫,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自幼习弓矢技击,平生以文章自负。宋真宗时进士,曾被派往雄武(今甘肃天水)任军官,后罢官隐居。
《虎钤经》共二十卷,分篇论二百一十个问题。《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视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果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
该书在体例上分类编排,按类阐述,汇集了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计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有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阵,但书中天人感应等荒诞迷信之处则不可取。
0590.《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关于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综合性著作。作者曾公亮和丁度都是文臣,二人奉皇帝之命,用五年的时间编成此书。
《武经总要》全书共四十卷,分前后两集,每集二十卷。前集二十卷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精致的插图,这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的具体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宝贵资料。后集二十卷,前半部分介绍古今战例,后半部分介绍阴阳占卜,并辑录有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上一章:兵器阵法
下一章:没有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