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一千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经济知识 > 货币金融

6

货币金融(0876-0880)

0876.五铢钱

五铢钱是从公元前118年至公元621年,在中国流行七百多年的主要货币,属“铢两货币”类型的铜质铸币(偶有铁质铸币),上铸有“五铢”二篆字,以重量为钱名,其标准重量为4克。形状为圆形方孔,内外边缘有突出的轮廓,标准钱径为2.5厘米,厚0.12厘米,具有大小得体、轻重适中、币面文字经久耐磨等特点。汉初货币制度仍承秦制,但认为秦货币太重,于是在汉初近100年间推行铸币减重政策,多次变更币制。公元前118年始铸五铢钱,又于公元前113年禁止郡国铸钱,只准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辩铜三官)统一铸造,从而奠定了中国货币史上五铢钱体制的基础。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行最久的钱币。五铢钱制度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轻重适中,合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此自汉至唐初的七百余年基本上持续延用,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之一。

0877.交子

交子是我国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就使用过以布为币材的“里布”作为交易媒介物,可以说这是最早的信用货币。而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交子开始的。交子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北宋时期商业发达,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而当时币制混乱,如四川用铁钱,体大值小,不便交易;大铁钱每千文重二十五斤,小者十余斤,一匹罗卖两万钱,要用车载。所以四川首先发行纸币,绝非偶然。交子的产生及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由发行时期,第二阶段为商人联合发行时期,第三阶段为官办时期。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第二年二月起发行官交子,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家纸币是从1024年开始发行的。官交子的一切技术规定均仿照私交子,以770文为一贯;初发行一贯至十贯,后改五贯、十贯两种。交子的出现和使用,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0878.子母相权

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理论。始见于《国语·周语》,由春秋末年的单旗提出。“子母”指两种不同重量的铜铸币,重者为“母”,轻者为“子”。“子母相权”论揭示了货币的有关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单旗看来,货币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客观需要,货币不是可以随意发行的。铸币分量轻重要视流通情况而定,要与商品的流通相一致。如果商品涨价,人们感到原来的流通货币购买力低,就要铸造分量大的铸币,与原来的轻币按一定的比价同时流通,这叫作“母权子而行”。反过来叫作“子权母而行”。这样,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人们就会感到方便。这种主张轻(子)重(母)两种货币并存流通,视市场需要随时增加其中一种的发行量,并以它为基础确定对另一种铸币的兑换率,便是“子母相权”论的具体内容。

“子母相权”论在中国货币史上影响很大,是秦汉以后整个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具有代表性的货币理论。后来的不同币材或金属货币与纸币同时流通,都是以“子母相权”论为理论依据的,直到十九世纪才被资本主义的货币学说取代。

0879.虚实相权

虚实相权是中国历史上主张纸币与金属货币相互兑换并同时流通的理论。

唐以后提出“虚实”概念。所谓“虚”,是指不足值的金属货币或纸币,“实”则指足值的金属货币。南宋时杨万里主张能互相兑换的纸币与金属货币并行流通。元朝将纸币流通发展为基本上排除铜钱的纯粹纸币制度,由于钞本日耗,纸币贬值,致使商旅不通。史揖上书,建议实行银钞相权法,就是实行以银为本的可兑换的纸币制度。这些纸币主要是按照商业及商品流通的需要投放的,因而具有信用兑换券性质。1261年蒙古发行了“中统元宝交钞”,即“中统钞”。最初的中统钞是以银为本的信用兑换券性质,甚至是十足准备的银本位制度。这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保证纸币购买力的理论。

清代的王茂荫运用虚实概念对纸币流通做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以实运虚”原则。以此为基础,他创议实行以银本位为基础的银两、纸币并用的“虚实兼行”制度,把虚实相权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虚实相权”论在货币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0880.票号

中国封建社会金融业的主要组成者之一,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其起源时间,说法不一。票号盛行于19世纪20年代之后。早期票号以汇兑为专业,调拨地区之间的资金,为埠际贸易服务。随着汇兑业务发展,票号利用闲置资金,也经营存放款业务,不过一般只放款给钱庄。票号原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和华北各省,以北京为活动中心;稍后,上海、苏州、汉口也成为票号在长江以南的据点。

票号大多采用独资或合伙的无限责任制。每家票号资本大抵自二三十万两至四五十万两不等,其资力远较钱庄雄厚。票号推行分号往来制,总、分号联系密切。每三年或四年结账一次,盈利按股分配。早期经营票号的全是山西商人,所以习惯上称西帮。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江浙商人也有设立票号的,称为南帮。二十世纪初,票号已有三十余家,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设有四百多处分号。并在日本东京、俄国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及新加坡等地设立分号。

在一般情况下,票号不与外国洋行或银行发生直接联系。不过经由钱庄的中介,它也经常为对外贸易通融资金。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票号的资本也投放于若干工业企业和铁路,但其数量在票号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很低。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及交通银行等相继成立,各省又大多自设官银钱号,清政府的官款和京、协饷的存汇业务大部分为银行取代,票号业务日益衰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票号一时间无力应付存户的提款和挤兑,而贷给官僚的大量款项又无法收回,因此大多数票号在短期内倒闭。所余几家资力较厚的票号在支撑过程中,也先后改组为钱庄或银行,票号遂消亡。

上一章:老字号

下一章:没有了

6

经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