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一千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风俗知识 > 古代称谓

6

古代称谓(0975-0984)

0975.姓氏

秦汉以前,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一种由母系氏族公社而来的族号,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故古姓多从女旁,如姬、嬴、姚、姜、姒等。先秦时贵族女子无论婚前婚后,都必须带上姓,以防同姓婚配。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个族分成若干支,每个族都有一特殊的称号,这就是氏。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别贵贱的。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制时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只称氏而不称姓。贵族氏的命名方式有多种,如郑庄公、齐桓公,“郑”“齐”都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屈原、颍考叔是以受封的邑名“屈”“颍”为氏。乐正夔、司马牛,是以周时的官名乐正、司马为氏。孔丘的“孔”是以祖先的字为氏。孔丘姓“子”。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先秦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是无姓氏的。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为姓,没有氏,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所以说后世的姓即先秦的氏。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如张、李、王为单姓,司马、诸葛、欧阳为复姓。今天说起姓氏,专指姓,而无姓、氏之别。据《中华姓氏大辞典》收集到的我国古今姓氏已超过八千个。而《百家姓》也并非只有百家之姓,而是四百六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零八个,复姓六十个。

0976.字号

字号是古人的命名方式之一,指人的姓名或别名(也叫“表字”或“号”)。古代有身份的人才能有“字”,而且不管男女,到了成年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取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一是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二是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三是连义推想,如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的意思。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的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古人除名与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号又分人号、自号、绰号。人号是别人加给自己的,其中有爵号、谥号。爵号即称其封爵。谥号是人死后,别人根据他的品行操守而加封的。自号是自己给自己取的。别字、别名、别号、室名大多属于此类。自号多为文人所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士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绰号则包含着社会或个人对所号者的品评、褒贬、爱憎,有的也含有亲昵与开玩笑之意。

0977.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予;还有私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初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后来才有善恶之别,如西周周厉王的“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汉代谥法制度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宋代开了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先河。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等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十七字,亲王一字,大臣两字;清代皇帝二十一字,硕亲王一字,大臣两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为大家耳熟能详,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0978.九族

九族是指亲属。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一种是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被后代明确写入律令中。第二种是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今文说满足了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在赏赐、惩罚、屠杀时就是利用今文意义上的九族。如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0979.泰山

对岳父的尊称。此称谓与泰山的“封禅”有关。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吾难应。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作“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作“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作“泰水”的。

0980.考妣

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语出《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汉郑玄注:“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于考也。”古代墓碑上常刻有“显考”“显妣”“先考”“先妣”。古代也有用以称在世的父母,如《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晋郭璞注引《苍颉篇》:“考妣延年。”

0981.妯娌

兄弟之妻的合称。假设一家中有几个儿子,那么这些儿子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就称为妯娌关系。根据《广雅》的解释,“妯娌”是先后的意思,女子先后嫁给兄弟,所以称为“妯娌”。如果一家有几个女儿,嫁给不同的女婿,这些女婿之间的关系则称为“连襟”。

0982.贱称

与尊称、谦称相对的称呼,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称君主为“独夫”“暴君”,称一般人为“贼”“竖子”“鲰生”“野夫”“荒蛮”“黔首”等。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0983.尊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称谓,具体有以下几种:

①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③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④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⑤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为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的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⑥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妻母称“丈母”。

⑦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已逝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⑧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⑨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⑩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0984.谦称

表示谦虚态度的一类称谓,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④读书人的自谦词,用“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⑥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有一定身份的人自谦“小可”,意为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小子”;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上一章:服饰

下一章:术数

6

风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