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北魏道武帝(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人物生平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开,字涉珪,后魏开国皇帝(386—409年),鲜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键的孙子,魏献明帝拓跋寔和贺兰氏的儿子。

  大事年表

  登国元年(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称魏王,国号大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

  登国初年,拓跋珪在其统治地区的腹地(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

  登国二年(387年),北魏打败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登国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进攻库莫奚(驻牧于今赤峰北部地区),获杂畜10余万。

  登国六年(390年),拓跋觚奉命出使后燕,被后燕扣留,以求名马。此后两国关系僵化。北魏开始联合西燕对付后燕。同年北魏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

  登国七年(391年),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随后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等部落,实力大大增强。

  登国九年(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灭西燕,攻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华北一带只剩下北魏与后燕两国。

 

  登国十年(395年)七月,后燕帝慕容垂伐魏。魏军在参合陂打败燕军,史称参合陂之战。

  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军再度伐魏。四月,慕容垂病逝于上谷。后燕退兵。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乐即皇帝位、改元皇始。

  至皇始二年(397年),北魏已占有山西、河北大部,并将后燕分隔为南北两部。

  天兴元年(398年),魏王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

  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间,拓跋圭两位堂兄弟及大将常山王拓跋遵因为酒后失礼于太原公主而被赐死、卫王拓跋仪以谋叛罪被赐死,又诛杀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

  天赐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绍母贺夫人有过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准备处死。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秘密向拓跋绍求救。拓跋绍当晚带人翻墙入宫,杀掉拓跋圭。

  历史功绩

  拓跋珪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拓跋珪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北魏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