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八位皇帝,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
大唐给人们的印象大抵是富庶、强大、万国来朝,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像一座巨大的分水岭,将大唐分成了两部分。
之前的137年被后人世代追忆,反复歌颂;而之后的152年则是那么的不堪回首,被人们冠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十二个大字,而一笔带过。
即便人们偶有提起,也是谈论唐宪宗那短暂的“元和中兴”与唐宣宗时所谓的“大中之治”,而严格意义上中晚唐的第一位皇帝唐代宗李豫,却被大都多人数认为是为求苟安而姑息藩镇的庸懦无能之主。
其实这是历史对他的误解,安史之乱后,已经风雨飘摇的大唐统治为何能撑150多年?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代宗李豫所奠定的基础。
李豫原名李俶,是肃宗李亨的长子,初封为广平王。虽生在开元盛世,长在天宝年间,但李豫并未被盛世的富庶娇惯成只知吃喝享乐的纨绔王爷。因为他父亲李亨那太子当得非常憋屈,饱受李林甫与杨国忠的挤兑。所以,身为长子的李豫,从小就习惯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养成了“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的性格(出自《旧唐书·代宗纪》)。
安史之乱中,肃宗李亨任命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带领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收复河山。然叛军势大,战斗力又强,无奈之下,李亨以长安所有的钱帛子女为代价,求来了由叶护太子率领的回纥铁骑。
收复长安后,叶护太子要劫掠长安,万分紧急之下,李豫竟不顾自己天下兵马大元帅,很大可能将来君临天下的尊贵身份,跪倒在了叶护太子的马前。我想李豫此举决不是庸懦的表现,因为这一跪,民心、军心、天下仕子之心,全赚到了。
肃宗李亨驾崩时,虽说安史之乱的大局已定,但李豫接过来的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此时的大唐更像个四面漏洞的破船,稍有不慎就会被汹涌的江水掀翻。
这时李豫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皇家的威严,充斥全国的节度使大爷们,还认不认李唐的江山呢?要让文武百官与地方大员听话,可不是嘴上说“奉天承运”大家就得听,得让大家跟着你有甜头,谁不听话得用大棒打服他们。而李豫,银子与大棒,什么也没有。所以,就这个问题来说,李豫面临的困难,丝毫不比建立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小。
具体来说,李豫为大唐这条破船补上了三个大洞:
其一,吐蕃入侵
安史之乱时,大唐虽然江河日下,但吐蕃却处在英明的弃松德赞统治下的鼎盛时期。代宗李豫上位后,能指挥动的兵少得可怜,刚即位的第二年,帝都长安就被吐蕃人一举拿下,李豫灰溜溜的逃到了陕州。
从广德元年(763)到大历三年(768),年年都有吐蕃入侵的预警,长安城被迫戒严四次,官员百姓人心惶惶。李豫更为恼火,连西边的屁股都保不住,如何更东边的藩镇斗智斗勇!
于是,李豫找来郭子仪、李抱玉、马璘三位相对听话的节度使,说尽好话,动员他们分别担任邠宁、凤翔、泾源三镇节度使,以防备吐蕃。这才算保住了屁股。
其二,发展神策军
在李豫逃亡陕州的日子里,竟没有一个节度使派出勤王的军队,唯有宦官鱼朝恩指挥的“神策军”前来陕州护驾。这样的结果令李豫感慨万分,关键时刻,有一支拿得出手的武装力量太重要了。
于是,“神策军”这支原隶属于陇右节度使,常年在打击吐蕃一线的边防部队,受到了代宗李豫的大力扶持,并编入了中央禁军。李豫的儿子德宗李适、曾孙宪宗李纯,正是靠着李豫发展起来的这支军队大打出手,令四方藩镇降服,实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
终唐一朝,这支军队始终受到皇帝的倚重,成为震慑四方、维持朝廷与藩镇平衡的重要武装力量。
其三,稳定与藩镇的关系
姑息藩镇是代宗李豫最受后世诟病的一点,其实,代宗所姑息的只是原属安禄山部下的河朔藩镇。
安史之乱的最后阶段,朝廷大军并未对叛军形成毁灭性打击,因为主帅仆固怀恩怕被卸磨杀驴,将已经打算束手就擒的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薛嵩四人官复原职,达到养寇自重的目的。当时,李豫对于仆固怀恩的控制性都不是太强,何况叛军呢,所以只能如此。
大历年间,田承嗣百般挑衅朝廷的威严,李豫忍无可忍,号召周围节度使群起而攻之。但朝廷直属的神策军还没有形成规模,各节度使各怀鬼胎,使这次战争虎头蛇尾,以田承嗣低头认错而草草了事。
之后,不论是朝廷还是藩镇,对大形势都有了清醒的认识。朝廷并没有彻底消灭藩镇的军事实力;某个藩镇想要颠覆大唐,也无法得到其他藩镇的认可与支持。所以,朝廷想着发展实力来制服藩镇;藩镇想着承认大唐的权威换取实质上的自治与世袭。这便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正是形成与代宗时期,情况十分复杂,并非简单的姑息与苟安所能概括。
而对于河朔藩镇以外的节度使,李豫的态度与手段则十分强硬。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除了智慧过人的郭子仪得以善终外,仆固怀恩被逼反;李光弼郁郁而终;来瑱被赐死。此举虽有枉杀功臣的嫌疑,但对稳固皇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处于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的特殊时期,代宗李豫执政的首要目标便是稳固大唐的统治权威,就这点来说,李豫所采取的上述三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