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吴后主孙皓?

东吴后主孙皓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在传统的观点中,孙皓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而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孙皓是受到了《三国志》的抹黑。作为一个晋臣,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肯定是要站在西晋的立场上,对孙皓的记载会有一些主观色彩。但是如果因此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否定《三国志》的记载,那么所有的历史也都不用去了解了。毕竟史书都是人写的,人总是有主观色彩的。那么孙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人物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对孙皓的争议之处

image.png

  现在有一种趋势,喜欢给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翻案。三国时期也不例外。主流观点中诸葛亮千古名相,现在翻成穷兵黩武;刘禅昏弱无能,现在翻成成熟的政治家,以及具有生存智慧;孙皓残暴不仁,现在翻成被《三国志》黑化。而历史人物往往是多面性的,非脸谱化的,总有与传统观点相悖的一面。所以这些翻案大多也有史可依,就比如说孙皓。

  历史上的孙皓可以说是非常的残暴,首先孙皓并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东吴第三任皇帝孙休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濮阳兴,但是濮阳兴为求长君,与张布一起拥立孙皓为帝。濮阳兴和张布虽然没什么名气,却都是孙休时期的权臣。结果孙皓即位不久后就杀死这两个拥立自己的功臣。

  除此之外,孙皓还喜欢用酷刑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孙皓常常与群臣宴会,但这并不是单纯的交流感情,而是笼罩着恐怖的阴云。孙皓特意设置了十个黄门郎,专门负责侦查群臣的失态之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佳丽中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杀死扔进水里流出去。孙皓还特别厌恶别人与自己对视,如果有"横睛逆视"的情况,就会使用凿眼的酷刑。左丞相陆凯以孙皓个人的安危出发,才获取直视孙皓的资格。

  这些是出自《三国志》的记载,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有补充了另外一段资料。比如东吴灭亡之后,西晋侍中庾峻问东吴侍中李仁关于孙皓剥人皮、刖人足的问题,李仁回答这只是对犯罪者的正常的刑罚;庾峻又问孙皓对直视自己的人挖眼一事,李仁回答压根没有这件事,而且礼法当中臣子本来也不应该直视君主。

  总而言之,李仁的观点就是孙皓作为阶下囚,西晋的敌人,那么天下所有的恶行就全都归到他的身上。这也是为孙皓翻案的重要证据。至于杀濮阳兴和张布,也可以视为清除潜在的敌人。毕竟从二人的举动来看,他么是毫无忠诚度可言的,之后也对孙皓表示出不满的态度。

  孙皓的功与过

  孙皓的成就:稳定局势、收复交州

  抛开个人道德不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一个政权的统治者,小编更愿意用功和过来评价孙皓。首先说说孙皓做出的贡献。与刘禅相似,孙皓在即位的时候,也是风雨飘摇的环境。要不然濮阳兴和张布也不会无视孙休的遗命,一定要选择孙皓这个年长的君主。当时东吴的重要盟友蜀汉刚刚被曹魏(当时司马氏还没篡魏)消灭,荆州、交州都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叛乱,尤其是交州,南部地区几乎完全失控。

image.png

  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境地,孙皓在即位初期,发布善政、体恤臣民、放开官仓接济贫民,又放出宫中宫女分配给光棍,宫苑中珍禽走兽全部释放出去,完全是一个明君的形象。另外孙皓也不是一个愣头青,他积极回应北方的拉拢,维持表面的和平。通过这些举措,至少在即位初期,孙皓稳定住了东吴的形势。

  孙皓还有一个军事上的成就,就是收复交州。交州的叛乱始于孙休时期,虽然对东吴政治中心的威胁有限,但多多少少还是牵制了东吴的精力。整个交州的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交州叛军接受西晋的支持,长期与东吴对抗。在东吴建衡三年(即公元271年),东吴将领陶璜等人终于成功镇压叛军,将西晋名义上控制的交州重新归入东吴的版图。这算是孙皓统治时期最大的功绩。

  孙皓的过失:耗费民力、失去人心

  与孙皓的成就相比,孙皓的过失更加深入人心。还是忽略道德层面,仅从利益出发,孙皓有两个明显的过失——耗费民力、失去人心。首先是耗费民力。在即位初期的孙皓确实是一种明君的形象,不过后来就变得奢靡起来。比如听信岑昬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这一点曹叡也一样,也被记载到《三国志》中。仅从这一点上,陈寿对曹叡、孙皓是一视同仁的。

  孙皓在即位初期将宫女放出去,但并不代表不补充。按史料记载,孙皓的后宫佳丽足有数千人之多。而且孙皓玩得还特别花,他令宫中工人制作华燧、步摇等金制首饰,令宫女佩戴后进行相扑为乐,早上刚制作好晚上就毁掉,然后再领工人重新制作。工人从中中饱私囊,久而久之府库空虚。

  除了作乐以外,因为政治原因的消耗也很大。比如孙皓听说望气者的"武昌有王气"之类的话就迁都武昌,不仅要重新修建宫室(孙权的武昌宫已经拆毁了),还需要扬州军民逆流而上输送物资,消耗极大;再比如孙皓因听信谶语就大举发兵北伐,甚至带上自己的三千佳丽,让士兵困苦不堪,结果半途而废。

  奢靡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人心的流失。从孙皓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无疑是一个暴君。小编不独指濮阳兴、张布之死,冤死于孙皓之手的东吴人物比比皆是。有些是处于政治原因,比如万彧、留平、朱太后、孙奋、孙奉以及孙休长子、次子等人,但是还有一些人被杀就是极为荒唐的情况。比如孙皓爱妾派人劫掠百姓,被孙皓宠臣陈声绳之以法,孙皓不但不责备爱妾,反而用烧红的锯子杀死陈声震慑百官。正因为孙皓的残暴之举,导致东吴人心惶惶,因畏惧征召投敌的人物也非常多。最典型的大概是西陵督步阐的叛变,才引发了陆抗与羊祜的"西陵之战"。

  孙皓作为亡国之君,他受到作为晋臣的陈寿的春秋笔法以及后世的批评,这种想法自然是合理的。然而正如小编在段首所说的那样,因为这样一个猜测性质的原因而否定《三国志》的描述,也实在是因噎废食。

  现有的包括裴松之引注内容的《三国志》中,记载亡国之君可不仅只有孙皓,刘禅包括曹芳、曹髦、曹奂这三个傀儡皇帝都可以说是亡国之君,但这些人都没有如孙皓一样的恶劣行径,刘禅甚至还得到一个"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的评价。至于李仁的应对,也是很常见的旧臣对旧主的回护。李密评价刘禅为齐桓公,大概也没有多少人真的认为刘禅的成就可以和齐桓公并列。

  孙皓作为东吴的统治者,他在早期确实稳定了东吴的局面,除掉张布、濮阳兴加强控制,但他的过失远远超过他的成就。因为孙皓的暴政导致东吴人心流失,国库空虚,外镇遇征召则纷纷投敌;军队遇强敌则一哄而散。孙皓的罪行清晰、详细记载在史料上,也导致东吴的衰弱。所以小编认为为孙皓翻案是不合理且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