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争议不断,大抵也只是“得益于”或者说肇始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之中对朱祁镇“好人,不是好皇帝”评价所带来的在误判。
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出生伊始,便被敕封为太子,其母亲孙氏也母凭子贵晋为继后。其弟朱祁钰由于生母吴氏,一说为明宣宗为 太子时的侍女(《明史》中记载),一说为汉王朱高煦侍妾,总之就是地位卑贱,按照礼法也只能居于宫外,这也意味着大明的皇位承祚他是毫无争议的“正统”。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虽然在即位前夕,确切的说是正统前七年,有着张太皇太后、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内阁辅佐,也保证了宣宗朝的政策延续性,实现了对“仁宣之治”的延续,但随着张太皇太后、三杨的相继去世,朱祁镇的昏聩逐渐暴露无遗。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擅权专政,为祸朝堂,甚至于王孙亲故呼之为“翁父”,即便是朱祁镇都称之为“先生”,这种畸形的模式所带来的恶果便是朝堂之上的乌烟瘴气,而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面对瓦剌大军的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决心效法太宗朱棣故事,御驾亲征。
就实力而言,这本无可厚非,大明王朝经过几十年的积蓄,有着当时世界上装备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可惜的是战争的执行者终究是人!虽然在《明史》《明英宗实录》等典籍之中将这场战争的失败多归咎于王振的“瞎指挥”“虚荣心”,但纵览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太监,即便是专权太监,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皇权之下的外延,手套的角色。错误的行军路线,错误的指挥也终致土木堡之变发生,此战之中明军几十万精锐损失殆尽,作为君王明英宗朱祁镇本人 也被俘虏。
这本是可悲之事,但更是朱祁镇作为国君面目可憎的明证。在被俘之后,他甘为瓦剌充当汉奸,做叫门皇帝,叩关大同、宣府,甚至有语“朕与登有姻连,何拒朕若此?”,面对救援更有“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时不曾死,我命在天,若万一不虞,如何好?”这样的昏君,有争议吗?
而在接下来大明终于在于谦的带领之下,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王朝转危为安。在被俘一年多后,他被迎归,随即便被景泰帝朱祁钰幽禁南宫。在当年明月的描绘中,明英宗此时与钱皇后感情深笃,日后复位更是情深意切,坚持复立眼瞎、腿残的钱氏为皇后,这无可厚非也基本上属实,但是隐藏在这背后的更是在夺门之变后,他对于谦的杀害,或许有人会说明英宗本不想杀谦,“谦实有功”是徐有贞的谗言才杀的,但作为君王,他有主观恶意,本决意在斩刑上再加一等,是薛瑄力言于帝,乃减一等改斩!对于他的“先生”他则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 他的仇敌也先也获此殊荣。
为君者,天下为己任,而非一人之怜爱。即便是在当年明月先生大为褒奖的“好人”废殉葬制中,也只是出自朱祁镇的一己之私,为钱皇后尔。我们为何这么说呢?历史当然是讲究证据的,作为复位之君,他在上位后,随即褫夺朱祁钰帝号,幽禁,而朱祁钰之死与他也是关系匪浅,谈迁在《囯榷》之中更有“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凶手何人,也是一目了然。
而就是这位当年明月之中的“好人”,在朱祁钰死后,赐恶谥,葬西山,更可笑的是将朱祁钰的妃子唐贵妃等人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