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土木之变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明汪顶莹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
明汪顶莹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过程
指挥失误:
1449年7月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
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1449年8月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明英宗被俘: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
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
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
明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此役明军死亡过半,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影响
一: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战略由攻转守全面改变,再无力远征,明朝进入中期阶段。
二: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三:由于此期间明朝国势渐衰,对边外蒙古的政策更加趋于保守,转变为一种消极的固守应付政策。这一政策表现出消极被动性、封闭僵化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实质是一种民族隔离政策。
四: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君臣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
评价
1449年的土木之变,明帝国被蒙古瓦剌部打败,明英宗被俘。这是继“靖康之难”后再次出现的中原皇帝被异族政权俘虏的大事。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而朝中的士大夫为防止明王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土木之变的影响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