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海防建设(3)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明朝抗倭海防建设(3)的相关内容:戚家军之所以战无不胜,对军队严加训练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把他从义乌招募回来的农民、矿工编组成军队后,就从思想、武艺、营阵、纪律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戚继光十分重视士兵的思想(心)训练。在他所著的《



戚家军之所以战无不胜,对军队严加训练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把他从义乌招募回来的农民、矿工编组成军队后,就从思想、武艺、营阵、纪律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

戚继光十分重视士兵的思想(心)训练。在他所著的《纪效新书》一书中,就专门设了《胆气篇?胆气解》。他认为,只有把士兵训练得有同仇敌忾之心,到战场 上才能有高昂的士气,才能勇猛杀敌。为此,戚继光向士兵进行养兵保民教育。他强调,国家建立军队,就是为了保障生民,保卫地方。老百姓之所以用自己的血汗 供养士兵,就是为了抵抗倭寇,保卫他们。戚继光教育士兵们要懂得为谁抗倭,为谁打仗,要一心一意去抗倭。其次,他要求各级将官要做表率,身先士 卒,与士兵同吃同住同享受。要爱护士兵,关心士兵,使士兵在将官的感召下,不怕困苦,立志抗倭。再次,他强调明赏峻罚。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者虽仇也 赏,罚者虽然至亲不免。这样,就使这支军队,人人临敌有立功的志向,没有退缩的想法,万众一心,士气高昂。

戚继光对武艺训练抓得十 分 紧。他时常对士兵们讲:“你武艺高,决杀了贼(倭寇),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6《比较武艺赏 罚篇》]以此来激发士兵的练兵热情。他要求士兵练实战的真武艺,战时怎样打,平时就要怎么练,反对学“花枪”,反对学那些只注重观赏性不具有实战意义的战 术。他规定了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组织士兵结合阵法反复进行操练,并经常进行比较考核。在考核中,成绩进步的受奖,屡次没有长进的就要受罚。这样,就使士 兵个个专心练武,人人有实战的本领。

在单兵训练的基础上,戚继光组织士兵进行营阵训练。他组织士兵反复操练他自己创造的鸳鸯阵和一 头 两翼一尾阵。不仅练一般鸳鸯阵的战斗队形,还要演练在窄路时如何将并列的队形变成纵队,在宽路时又如何变换成横队,把鸳鸯阵变成大、小三才阵的队形。在演 练鸳鸯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一头两翼一尾阵的训练。头、翼、尾如何协调动作,在敌性变化了的情况下又如何进行变化,都要使士兵熟练掌握。不仅演练进攻之 法,还要演练退却和防伏的战法。这样就使得这支部队进退有序,号令严明,有条不紊。进攻时,至少使敌三面挨打,夺他们的锐气,杀他们的斗志。退却时,井然 有序,使敌人无隙可乘。

戚继光还训练部队识别和听从他所规定的各种号令和章法。从行军住宿、休息、就餐到练武摆阵、擒贼杀敌,戚继光都规定了极其详尽而明确的号令和章法。他要求士兵对这些号令“务要记熟”,严格遵守,使这支部队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

戚继光还进行严格的纪律训练。他教导官兵不准扰害百姓。凡是砍伐人树木的,作践人田产的,烧毁房屋的,奸淫作盗的,杀被掳的男人,污被掳的妇女,甚至妄 杀平民的都要以军法从严处置。从而使这支部队做到了“兵民相体”[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4《谕兵紧要禁令篇》],得到了众的支持和拥护。

戚继光训练部队特别重视平时的养成。他认为:“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操之于场肆者不谓之操,所谓筌蹄也。而兵虽静处闾阎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首《纪效或问》]。

戚继光对这支来源于农民和矿工的军队,以的“岳家军”为榜样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一支武艺精,阵法强,有纪律,听指挥,“兵民相体”,万众一心,名垂青史的“戚家军”。戚继光率领着这支部队驰骋于闽浙抗倭的战场上与其他军相配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

“戚家军”水兵的编制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bxl近况)三月,戚继光调任台金严参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戚继光亲自督促造的44只战船竣工下水,开始服役。他留下了4只为中军,其余松门、海门各20只,各以指挥一员统领(也称 部)。松门、海门又各分2营(司),松门为右、后2营,海门为前、左2营。营分2哨,每哨船5只,其中福船2只,海沧1只,艨艟2只。这样一支水军就是由 部、司、哨、船编成的。哨是这支军队中最小的船队,由3种型号船只组成,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水战优势。3种船型大小不等,其编制人员、武器配备也不 同。福船最大,船上人员有捕盗(舰长)1名,舵工2名,缭手(使帆)2名,扳招(管航路深浅)1名,上斗(管*望)1名,碇手(管下起碇)2名,甲长5 名,每甲兵10名,全船共有64员名。配备的武器有大发*1门,大佛郎机6座,碗口铳2个,鸟铳10把,还有喷筒60个、烟罐100个、火箭300支、火 砖100块、火炮20个等火器及冷兵器弩箭、铁箭、钩镰、钉枪、藤牌、灰罐等。海沧比福船略小,有51人,艨艟只有37人,武器配备相应减少。舰只大小兼 备,兵器长短相兼,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较强的作战能力。

“戚家军”水兵的训练

戚继光还赋予水军以陆战 任 务,即当舰船追击的倭寇登岸之后,水军随即舍舟登陆,与倭寇展开陆战。因此,戚继光水军的训练包括水战和陆战两个部分,而以水战为主。陆战同样是以鸳鸯阵 对敌,甲长相当于陆军的队长,甲兵10人所用武器与陆兵不尽相同,但也两两相对,与陆兵的鸳鸯阵同。他们操练方法与陆兵相同,只是稍有简略。

水军的操练按单兵、单船和船队循序进行。

单兵训练大体与陆兵相同,每人熟练掌握自己手中的武器,进行考核比较,实行奖惩。只是水军使用的火器较多,因此它的考核大多以打靶为主。单船和船队的操 练也是以打靶的实际测险为主。练前立好靶子,然后船按战斗队形摆开,依次接近靶子。接近靶子的船首先施放大佛郎机、鸟铳等火器,随着战船的前进,各种武器 陆续施放,最后从靶子旁抄回。各船练后,再全船队合练,采取四面包围的战术,向靶子攻打。戚继光练水兵同陆兵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战演练,不搞花枪、花 架子,一切从实际出发。正因为如此,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戚继光的水军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6.战船的发展变化

嘉靖以前的战船,按用途大体分为2类,一类是用于远洋航行的出使西洋的战船;一类是保卫沿海地区各卫所的抗倭战船。到嘉靖中后期,战船虽然不能与郑和出使西洋的大舰船相比,但同担负保卫沿海安宁抗击倭寇的战船相比,则有了较大的变化。

嘉靖以前沿海卫所的战船,按载重量分有800料、700料、500料、400料、300料、200料、150料、100料、50料等型号;按形制分,有 快船(风快)、铜头、哨船、八橹(八桨)、十桨、高把梢、大青、风尖等名称。嘉靖时期的战船有了明显的改进,战船的进步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载重量大于明初战船。嘉靖年间的战船虽然没有关于战船重量的记载,但从战船的大小等记载情况可以大体计算出它的重量。俞大猷主持修造的一号大福船 宽达3丈,水线长9.7丈。我们不妨做一下推算,如果吃水按一般的说法是1.2丈的话,那么这种船的排水量应该在300吨以上,这些船都是木质船,它们的 重量在150吨以上,大大超过了800料。可以说嘉靖及嘉靖以后的战船载重量超过它以前的近海战船,甚至比郑和下西洋时的某些战船还要大。

第二,形制更适于沿海作战。嘉靖年间,战船的形制变化相当大,大青、风尖等形制的战船都在实践中被淘汰,而快船、高把梢、八桨等虽然依然存在,但也不再 是主要战船了。正如《筹海图编》所说:“向因贼舟不大,七百料停造久矣。其余五百料之类,亦以不便海战,改造福清等船。”(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 《勤会哨》)“不便海战”是过去战船的缺点,也是它们被淘汰的原因。换句话说,在实践当中,人们渐渐找到了更适合于东南沿海作战的船型,这就是福船。所以 戚继光在浙江、俞大猷在两广所造的战船,大都或全部是福船。船的形制的变化是嘉靖年间舰船制造的一大进步。

第三,舰船的形制更加丰富。嘉靖年间的战船形制更加丰富多彩,既有一般战船,又有特殊战船。一般战船当中既有多种形制,又有多种型号。多种形制的战船,各有各的用途,又互相补充,从而增强了明军整体的战斗力。

第四,更多地使用火器。嘉靖年间的战船比以往更为进步的是大量使用了火器。在这之前的战船也使用火器,但只有碗口铳、手把铳等简单的几种,数量少,并不 占战斗中的主导地位。嘉靖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福船上使用火器的人数已经占战斗员的50%。火器的使用,增强了舰船 的战斗力,改变了海战战术。特别是到了年间的时候,使用火器的人数已经占到了70%强。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它表明海战中已经由使用冷兵器 为主转变为使用火器为主。

7.舰船制造

嘉靖中后期,抵御倭寇的战船有两大类:一般战船和特殊战船。

一般战船

嘉靖中后期,随着敌情和海情的变化与发展,发展了一系列的近海作战的船型。虽然这只是一般战船,但它们有的适于作战,有的适于侦察,有的适于远海,有的 适于近海和内河,大小兼备,型号齐全,相互补充,构成了防御性的近海舰船体系。一般战船形制按其结构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种:平底船和尖底船。平底船的典型 代表是沙船,主要航行于长江及其以北的近海,因为它底平,不能破深水大浪。在东海、南海和远海航行主靠尖底船。尖底船的典型代表是福船。广船和某些浙直船 也属此类。另外,在浙直海域还有尖底船和平底船的结合形制。在这众多的船型中,尖底福是最主要的船型,不仅福建沿海使用它,浙江和广东的水军也驾驶这种战 船它是嘉靖时期中国水军的主要战船。

(一)福船系列

福船是福建所造船形制的总称,也特指其中的大型战船。福船分为大船、草撇船、冬船、鸟船、快船等系列,它们大小形制不同,各有长处。这些船大小混合编队,发挥各自优长,互相补充,提高了整体海上作战能力。

在福船系列中,大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既可犁沉敌船,也可以居高临下用火器杀伤敌人,是福船系列中的主力,是当时与倭寇战争中的利器。大福船高大如 楼,有2桅,桅上有坐斗;底尖上宽,首昂起,船尾高耸;尾有木楼3重,便于望。船两舷设有护板,树立竹栅,坚如墙壁,可作屏障。中间4层,最下一层装压 载的土石,防止船舶轻飘;第二层住人,第三层扬帆,最上层舱面是打击敌人的场所。该战船因有大小之分,上面的战斗人员也有多少的区别。嘉靖四十年 (1561年),戚继光造的福船有船员64人。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刊印的《筹海图编》则说,大福船可容百人。如此推算,大福船能容纳百人左右。 该战船配备的火器较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强的势头。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所造福船的火器配备是:大发*1门,大佛郎机6座,碗口铳3座, 喷筒60个,鸟铳10支,烟罐100个,火箭300支,火砖100块,火炮10个。战斗人员有50%的使用火器。但大福船的缺点也是不利于浅水,不能近 岸,并且它是依靠风力行驶,回旋不方便。

草撇船又叫哨船,是一种善于攻战追击的福船。草撇船的形制与大福船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船尾 没 有福船那样高耸,只有一层。如果戚继光在14卷本《纪效新书》中3号船指的是它,那么全船共有70人,配备的火器有无敌神飞炮1位,大佛郎机5座,百子铳 4位,鸟铳12门,喷筒20个,神机箭300支,这种战船上有71%的战斗人员使用火器。

冬船也是一种善于攻战追击的福船。它吃水 七 八尺,风小也可以行驶,比大福船方便多了。它可以犁沉敌船,但因为高大,同大福船一样,都不能捞取敌人的首级。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所造的海沧 船,船上编制50多人,并配备有大佛郎机4座,碗口铳3座,鸟铳6门,飞天喷筒5个,火砖50块,火箭200支,使用火器的战斗人员不到40%。

鸟船又叫开浪船,它是在草撇船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这种船头尖,吃水三四尺,有4桨1橹,不怕风浪,行驶便捷,看起来就像在飞,便于追逐敌船。戚继光5 号船编制共41人,配备有大佛郎机3座,百子铳2位,鸟铳8门,喷筒10个,神机箭100支,使用火器的战斗人员占75.8%。

快船和鸟船的形制相同,只是比鸟船小一些。戚继光6号船的编制共29人,配备的火器有大佛郎机3座,百子铳1位,鸟铳6门,喷筒8个,神机箭100支。使用火器的战斗人员占63.6%。

(二)广船

广船总称乌艚,其型号有新会县的尖尾船、东莞县的大头船和各种型号的横江船。广船与福船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比福船大,长达10丈,空3丈有余。这种船用 铁栗木制造,木质坚硬,如果与福船相撞,福船将被撞碎,倭船更是难以与这种船相抗衡;这种船不怕虫蛀,十分坚固耐久,一般可用50~70年;船两舷搭架设 橹,可摇橹前进。这种船配备有火器的发*、大佛郎机等,同福船一样也十分强。

广船的缺点是修理要用铁栗木,这种木材除广东外其他地 区 不易得到;船下窄上宽,在大洋中,稳性不佳;船上以编竹为盖,遇火容易燃烧。但这种船的威势较大,所以朱纨在整饬浙闽海防时,曾以广船为指挥舰。嘉靖三十 五年(1556年)明廷也曾调乌尾、横江大广船180只到浙江抗倭。后来由于广船的缺点,俞大猷在广西总兵官造船时,仍到福建采用福船形制。

(三)浙直船

浙直船大体有苍山船、艟〓、铁头叭喇唬、沙船、鹰船、壳哨船、渔船等。

苍山船比海沧(冬船)小。这种船首尾都比较宽阔,2桅、10橹(每舷5橹,安置在船后半部),帆橹兼用,风顺场帆,风自荡橹,行驶自如。船分层,最下层 装载压船石,中层为居住舱,上层为与敌人战斗的场所。船两舷饰有屏蔽矢石的粉盖。苍山船吃水浅,只有六七尺,可以驶进海岸附近和大江,追击敌船;船身低 矮,高出水面不过5尺,可以捞取首级。这些都是比福船、海沧船优越的地方。正因为苍山船方便、敏捷,很适合于当时对倭寇作战,人们称颂它为“苍山铁”。但 由于它与倭寇船大小差不多,所以不像福船和海沧船那样占优势。

艟〓是为改变苍山船这种不占优势的状况,抗倭名将戚继光建造的一种介 于 海沧、苍山之间的船型。这种船比倭寇船略大,占有一定的优势,比福船、海沧船略小,行驶比较方便,所以是一种适于当时海战的船型。嘉靖年间,这种船的编制 不足40人,配备有大佛郎机2座,碗口铳3位,鸟嘴铳4门,飞天喷筒40个,火砖50块,火箭100支。当时使用火器的战斗人员占50%。小型号的艟船称 铁头船。这种船形制似苍山船,首尾都比较宽阔,帆橹并用,深浅水都比较适宜。因为它坚而有用,人们称它为铁头船。

叭喇唬船简称唬船,大多用于浙江海域,也用于福建的烽火门。它底尖面阔,首尾一样,船底是用龙骨,直透前后,阔约1丈,长约4丈,体势低矮,吃水只有3尺。每舷用桨10支或8支,帆为布制,有风用帆,无风用桨,速度快,进退方便,有利于追逐倭寇和当做侦探用。

沙船和鹰船主要用于港湾和近海作战。沙船平底,能调戗,使顶风,是崇明一带渔民惯用的船型。崇明等地沙民生长于海滨,熟悉水性,出入波涛,如履平地。但 沙船上没有遮蔽矢石的屏障,所以用起来不如鹰船。鹰船两头尖,行驶快,甲板四周有能遮蔽矢石用茅竹密钉而成的护板,有利于接近倭寇。在与倭寇战斗中,如果 以鹰船为先锋,沙船就跟进,冲入敌船队中,沙船就与倭寇的船短兵相接,两种船型相互配合,有利于战胜敌人。

八桨船和渔船是用于侦察 敌 情的战船。八桨船因为它有八桨而得名,嘉靖以前就有这种船型。闽广浙直地方都用这种船作为哨探。渔船名称有多种,壳哨船是渔船中的一种,网梭船是渔船中最 小的一种。这种渔船体积十分小,吃水也浅,行动十分灵活,每船只能乘二三人。在汪洋大海之中,一叶十分小的扁舟,上下荡漾,目标十分小,极不容易被倭寇发 现,但它却十分容易发现敌人。这种船往来报信,十分方便。网梭船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在内港和狭窄的河道,大船无法行驶,可以用此船数十只或者是上百只,每 只船上配备鸟铳,专门打击闯入内河的倭寇。众多的网梭船同时开火,可以形成群体的威力,并且十分机动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如果倭寇 追逼得十分紧,也可以弃船而走,因为这种船价值低廉,放弃也不可惜。

特殊战船

嘉靖年间,为了打击倭寇,人们还 发 展了一些特殊的战船,如联环舟、子母舟、鸳鸯桨船、赤龙舟、火龙船等。它们同一般战船构造和使用方法都有所不同。虽然这些特殊的战船很少装备抗倭部队和在 抗倭战场上使用,但它们的出现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和造船的技术水平以海战战术的灵活多样。

联环舟长4丈左右,外表像一只船,实际上分成了两截,前截占1/3,装载有火药,后截占2/3,乘坐有战士。最绝的是,船首装有倒须钩。如果这种船冲撞敌船时,倒须钩则会钉牢敌船。火药爆炸后,前截与敌船同毁。而撞击时,连接前后截的铁环会自动解开,后截驶回本营。

子母舟长3丈5尺,前2丈和一船舰船一样,后1丈5尺只有两边的船帮板,腹内空虚,藏了一叶小舟。前舱内装上茅薪油麻之类的发火器材。船前钉有狼牙钉,接近敌人后使母船与敌船相连在一起,然后点火与敌船并焚。这时,子船驶回。

鸳鸯桨船又称莺船,是2只各长3丈5尺,宽9尺的船只并联而成的。这种船不用篷桅,每边有6只桨,舱两边有箭眼。追击敌人时,两船并在一起,飞动12只桨前进。接近敌人时,施放火器,两船分开,夹击敌人,使敌人顾此失彼,救左失右而导致失败。

赤龙舟是用于在江河作战的战船,它的形状像条龙,分作3层,内藏器械、火具。头成龙头形,里面可以容纳1人,开1个小口进行望。背上有用竹片等钉起的 坚密舟盖。中层举发火器,两舷使桨。舟底造龙骨、中空,用机括。1桅帆,用兵1人,使帆掌舵。2名使火器,2名使桨。如果建造众多这样的船,游弋于江河之 中,其势十分威壮。当敌人近岸时,机关一动,神火、毒烟、火箭,飞弩齐发,能给敌以造成较大的伤亡。

火龙船的外形像一艘普通的海 船, 它的周围是用生牛皮或竹笆为屏障,遮挡矢石,上留铳眼、箭窗,以便观察和射击敌人。火龙船共分3层,在船首和船尾有暗舱以便上下;船中层两舷设桨或轮,以 便行驶。上层为设有机关的甲板;中层设钉板、刀板;下层为精兵埋伏的地方。在作战时,一般雇用4名水性好的水手驾船,碰见敌人,假装失败,水手丢弃船只, 跳水逃跑。敌人登上甲板,机关转移动,都翻人中层,落入钉板、刀板之上。这时,埋伏的精兵从下层上来,将倭寇擒拿。火龙船还可以作为一般的战船。在该船的 船舱两侧暗设有大量火器,冲入敌船队内,火器齐发,势不可当。

8.水陆战法的变化

战争学上有这么一句话:技术决定战术。明朝初期到嘉靖年间,明军抗倭较少使用火器,但到了嘉靖年间,明军抗倭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火器,引起了水陆战法的变化。

水战战法的变化

在冷兵器时代,水战虽然可以用箭射杀甲板上的敌人,但要彻底战胜敌人主要还是靠犁沉敌舰和接舷战两种战法。在建立明朝之前和建国初期已经将火器用 于水战,但当时火器数量较少,并没有引起战法的重大变化。嘉靖中后期,火器的大量使用,虽然没有完全排除犁沉敌舰和接舷战两种制敌手段,但更重要的是用管 形火器和燃烧、爆炸性火器制胜,这就使战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较远距离的接战,以火器为主,火器和冷兵器相结合,多层次地杀伤敌 人, 是这一时期水战战法的主要特点。嘉靖年间,明军与倭寇作战的战船上已经有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使用火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百步之内以火器为主多层次杀伤敌人 的武器配备系统。这种战法使敌船甲板上站不了人,帆篷被烧,完全失去战斗力,敌船上的人只能束手就擒。

为了在较远的距离打击敌人,在更远的距离发现敌人就显得比过去更重要。加强哨探、加强望,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哨探用的渔船、网梭船、叭喇唬船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广船、福船、海沧、苍山等船的桅杆上都装置了坐斗,加大了舰船本身的望距离。

为了使燃烧性火器充分发挥作用,舰船抢占有利的战位更加重要。只有使自己的战船抢占了上风,才便于利用飞天喷筒、火药桶、火砖等攻击敌船,而使倭寇不能 利用这些火器攻击明军的船。如果倭寇利用这些火器,因风势所限,也将自焚。要抢占上风,关键在于舵手。所以战船必须选好舵手,只有舵手正确、奋力操舵,使 战船时常居于上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火器的使用还使在更远的距离上攻击敌船成了可能。这就是使用火龙出水、水底龙王炮等火器。火 龙 出水可以在两三里远之外用火箭击敌。水底龙王炮也可以利用水流在较远的距离炸沉倭寇的战船。这种远距离打击倭寇,使水战战法发生重大变化。当然,第一,它 们的准确性不容易掌握;第二,在实践过程中实际上也用得十分少。

陆战战法的变化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的一般卫所 都 没有火器,有的虽有也比较少。洪武年间曾规定,每百户所铳手10名,刀牌手20名,弓箭手30名,枪手40名。但这一规定后来并没有严格执行,至少在有的 部队根本就没有执行。成化二年(1466年),郭登在《军务疏》中说:“旧例每队五十五人(相当于1总旗),弓箭手三十,叉枪手各十,旗枪手三人,各具腰 刀一。今队伍中军器自取便利,请复旧制而增损之。步队用神枪手十,弓箭手十,牌刀手各五,药箭强弩手十,司神炮及舁火药者八,杂者用七。”从这个记载中我 们不难看出,旧例步队中没有火器,成化年间,已装备火器,但使用火器的士兵也只占32.

7%。所以那些时候,战斗的胜负主要取决于 射 箭之后的陆兵冲击。到了嘉靖年间,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改变了陆兵的编制,也改变了作战的方法。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东南沿海抗倭军队中,有的营 已经有了单独的火器队,即30名火铳手,每一官还有鸟铳,但使用火器的士兵还是不多。

戚继光率明军进行抗倭战争时,首先是以鸟铳打 击 敌人,形成了至少火器在前,冷兵器在后的两层兵力的部署。当火器施放后,首先要改变战斗队形冷兵器居前,火器居后。这时火器也能给倭寇以一定的杀伤, 但不能决定战斗的胜负,而决定胜负的依然是冷兵器的格斗。随着使用火器战斗员的增加,甚至超过一半,火器越来越成为主要杀敌武器,以火器作战成为主要的战 斗过程。当倭寇进至百步先鸟铳、继快枪、次火箭,有层次地举放,打击倭寇。

火器的使用,改变了“骑胜步”的旧观念,步兵利用火器也 可 以战胜骑兵。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平海卫大捷,戚继光、俞大猷等就是首先用火器击退了倭寇的骑兵冲击。以火器为主的车兵,是能有效抗御骑兵冲击的 兵种。但已不是以“车能胜骑”的旧观念运用车兵取胜的。它之所以能取胜,完全在于火器。因此,火器的使用使骑兵的战斗威力大大降低。

同时,火器的使用还使攻守城池的战法发生了变化。

四、隆庆万历年间海防的固定

虽然倭寇在嘉靖朝就已经基本被平息了,但倭寇对中国人民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就此挥去,明廷也吸取了教训,为了防止倭寇的死灰复燃,也有力地加强了海防建设。

1.海防兵书

明朝建国之初,倭寇就开始侵略沿海地区。他们所到之处烧杀劫掠,给民兵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国家的安全,民众的利益,开始在沿海设防,逐 步形成了海防体系,到了正统之后倭患基本被平息。明世宗统治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倭寇再次乘隙而入,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日益猖 獗,东南沿海几无宁土,半壁河山受到荼毒。战争延续了十几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沿海的倭寇基本被平息了。但它的教训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万 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又对邻邦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并妄图侵略中国,这引起了人们对北部沿海防御的重视。明廷派出援兵到朝鲜抗击倭寇,战争先后打 了7年之久,直到丰臣秀吉死后,侵略朝鲜的日军才退出。

倭寇对东南沿海和对朝鲜的侵略,使人民充分认识到了加强沿海防务的重要性。 一 些有识之士,为筹划海防出谋献策,著书立说。由于吸取了教训和有了战争经验,在嘉靖之后关于海的兵书特别多,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在400多年后的今天大部 已经失传了。现存的关于海防兵书主要有:《筹海图编》《筹海重编》《虔台倭纂》《皇明海防纂要》《两浙海防类考》《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温处海防图略》 《万里海防图论》《靖海纪略》《海防图议》等。他们总结了海防建设和斗争经验,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关于加强沿海防务的兵书,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海防思想,为后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书兵不仅是以前所没有的,也是鸦片战争前这类兵书所不及的,可以说代表了我国古代海防理论的水平。

《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共有13卷,由郑若曾辑。郑若曾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生,卒于隆庆四年(1570年),字伯鲁,号开旭,昆山(今属江苏)人,倭患起 绘辑沿海地图12幅并附以论述,后他又随胡宗宪御倭,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辑成《筹海图编》。该书图(包括地图、舰船、武器图等)174幅。文字大 约2万字,主要描述了沿海的地理形势。沿海屏障的岛屿、内地门户的要地以及大江关锁的要点一一列出,或为巡哨的海域,或为设防的要地,一目了然。

《筹海图编》卷2详细叙述了日本的情况,包括地理形势、行政区划、政治状况、人口语言,绘有日本国图,而在该卷和各省“倭变纪”中,对倭寇侵略中国的历 史、使用的武器装备、侵略的时间或路径以及战略战术都有详细的记载,使人们对敌情有较明确的认识。该书在多卷中叙述明朝的海防建制、官军体制、防卫兵额、 使用的武器装备等,并在《沿海山沙图》中具体绘出了这些海防设施的地理位置。抵御倭寇的侵略,筹划沿海的防务是《筹海图编》论述的重点。它提出了御敌的政 治谋略和军事战略,也提出了为实现谋略和战略所必需的选兵、择将、军队训练、后勤补给等措施以及对日通贡互市等。《筹海图编》叙述的地理形势、海防方略、 军队训练的某些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而它记述的海防及倭寇的侵略状况等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筹海重编》

《筹海重编》共12卷,由晋江(今属福建)人邓钟重编。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两广总督萧彦令邓钟取郑若曾的《筹海图编》“笔削之,删其繁冗者十之二三,至沿革不同擘画未备 者,属钟重辑之,题日《筹海重编》”(《筹海重编?凡例》)。《筹海重编》对《筹海图编》没有原则改动,但有删削,有增加,有修改。如《筹海图编》的《大 捷考》(卷9)、《遇难殉节考》(卷10),《筹海重编》就删掉了,而增加北直隶海图、北直隶总图,北直隶兵防官考、北直隶事宜以及朝鲜国图、朝鲜事略。 这是因为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并声言入侵中国,朝鲜地形引起了严重关注,北直隶的防务显得特别突出的缘故。又如《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72幅,《筹海重编》 则为78幅。这不仅是因为增加北直隶海图2幅,还因为“旧本闽广二图多差讹,今重新改正”(《筹海重编?凡例》)的缘故。

《虔台倭纂》

《虔台倭纂》是继《筹海重编》之后又一部海防兵书。全书上下2卷,分倭原、倭好、倭利、倭变、倭巧、倭防、倭绩、倭议8篇,谢杰撰。此书作者谢杰,字汉 甫,长乐(今属福建)人,万历二年(1574年),曾同萧崇业使琉球,官至户部尚书。该书写成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当时朝鲜战争暂时平息,明政 府正在同日议和。该书指出:“或日:‘倭既封矣,既和矣,战何用焉?’日:‘非然也。毋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备之。’’并指出:“封者权宜之术,防者永久之 谟也。”(《虔台倭纂》下卷《倭议》),这些是颇有见地的。该书同样注重北方山东、北直隶和辽东的海防,主张“一面清野练兵以备于陆,一面鸠工程舟以御于 海”(《虔台倭纂》下卷《倭议》)。这也是相当有效的御敌方略。

《皇明海防纂要》

《皇明海防纂要》共13卷,由王在晋编纂。王在晋生于嘉靖四十三年(

1564),卒于十六年(1643年),字明初,太仓(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该书写成于万历四十年 (1612年),王在晋鉴于当时日本侵略朝鲜,认为“昔所虞者零星*掠之倭,而今所虞者大举入寇之倭;昔之倭为边幅四肢之患,今之倭为神京肘腋之患”(王 在晋:《海防纂要序》),于是在《筹海图编》《筹海重编》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纂成《海防纂要》一书。该书基本思想与《筹海图编》相同,但损益较多。

首先,增加了不少内容,如与朝鲜有关、治军有关的内容等都有增加,而且篇目分得更细了,因此就广度来讲,该书比《筹海图编》等书更加完备。

其次,该书删削得也不少,如《沿海山沙图》该书就未刊载,而代之以较简单的广福浙直山东总图。

再次,经略部分删掉不少论述,而显得过于简单。该书认为,“中国之防倭有标有本,有标之本,有本之本”。“密防汛,严策应,讲战阵,毖城守以外御者,标 之标,而谨讥察,绝私市以内御者,标之本,所宜亟霁也。何谓本之本?夫所谓本者,在精训练,修器械,足粮饷,明赏罚,而大要则又以收人心为本”。它主张治 标,更主张治本,认为“图其标一岁之计,图其百岁之计,图其标之本与本之本则万世之计”(《皇明海防纂要》卷6《防倭标本说》)。

通过如此叙述,把加强海防各种措施的关系论述得更清楚了。

《两浙海防类考续编》

《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共10卷,由范涞撰写。范涞,字原易,休宁(今属安徽)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福建左布政使。他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对成书万历三年(1575年)的《两浙海防类考》(4卷,刘见嵩撰)加以续定,定名为《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全书分5纲、46目,每目分 “原考”、“续定”、“申谕”、“备录”和“附议”5部分。该书阐述了浙江的海防,包括浙江的地理形势、设防、官军、粮饷、练兵、方略、武器、舰船以及日 本对浙江的侵犯情况等。其书源于《两浙海防类考》,而《类考》又源于《筹海图编》,是对浙江海防叙述得比较详备的一部兵书,特别是它既有“原考”又有“续 定”,从中可见近30年浙江海防的变化,有重大史料价值。

2.海防攻略

嘉靖年间之所以倭寇猖獗,愈剿愈烈,就 明 朝内部来讲,其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军备废弛。政治腐败,赋役繁重,官吏贪酷,百姓丧其乐生之志,依附于入侵的倭寇,是倭患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 况,一些人认为,要消除倭患,巩固海防,“当一面督兵截杀以治其流,一面重抚百姓以治其本”(《筹海图编》卷11《叙寇原》)。老百姓安居乐业就不会投亲 戚,背乡井,冒危险而去依附于倭寇,相反他们会视官吏如父母,在倭寇入侵时,就会为官府所用。

重抚老百姓,就要薄赋税。一切赋税能 减 免的尽力减免,实在要取之于民的也要防止官吏任意加派,指一课十。同时,官吏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解决老百姓的疾苦,为他们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办实事。重抚 老百姓,还要让沿海老百姓能下海谋生。事实和历史已经证明,实行海禁,只能是对去远洋勾结倭寇而言,而对于一船渔民在近海捕鱼捞虾和一船商人到邻省贩卖粮 食,则不应该禁止。只有这样,才能安定民心,消除百姓依附于倭寇的根源。要招抚依附于倭寇的百姓,就应该实行一定的优厚政策。依附于倭寇的百姓,只要归 降,就既往不咎;要是擒斩倭寇的照样立功;愿意报效国家的,可以录用,立功照样受赏。

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关键是要有好的官吏。对于那些贪官暴吏,不论是在职的还是去职的都要给以严厉的惩办。同时要选择那些有爱民之心、有守己之操、有处事能力的人为官。有了这样的官吏就能实行善政,轻徭役,薄赋敛,禁残暴,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不依附于倭寇。

海防攻略的根本就是以安定民心,使民众安居乐业为根本。这虽然是针对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来的,但它提示了一个普遍的原则,就是国内的安定团结才是抵御外敌入侵,巩固海防的重要条件。

3.海防方略

从大量奏疏和海防文章中可以总结出,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海防方略是:海陆结合,攻守结合,相互支援,军军协力,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即实行守之于海, 守之于岛,守之于海岸,守之于沿海,守之于城郊,守之于城下的多层次防御战略。概括地讲为9个字:“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是 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缺一不可。御海洋为固海岸创造了条件,固海岸弥补了御海洋的不足。这一防御体系的优点在于扩大了防御地域,增加了防御纵深,使防御更 加有效。否则,单一的防线,不论是在辽阔的海洋,还是绵长的海岸和孤立的城镇,都不可能有效地防御敌人的入侵。

御海洋

当时人们提出:“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论也。”(《筹海图编》卷12《御海洋》)他们认为,用战船扼制冲要,以 火器截击敌人于海上,使敌人不得越过沿海岛屿,就能保障内地安全。而且这是可能的,因为倭寇的长处在于陆地,而明军的长处在于水上。明军舰船大,火力强, 敌舰船小,远来疲惫,因此海战对明军有利,应该抵御于海上。在当时,抵御倭寇于海上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沿海普遍进行巡哨,并有 效 地组织“协谋会捕”。广、福、浙、直各省内部都划分防守海区,责令各总、寨进行巡哨,并互相配合。如福建的铜山寨、浯屿寨、南日寨、小埕寨、烽火门寨,都 拥有自己的战船,防守自己的所辖海域,并会协守。在春汛的3~5月和秋汛的9~10月,要派出兵船分头哨守自己所管辖的海域,并且由南而北,形成全省的海 上巡逻线。各省之间也是如此。这样,哨道之间联络起来了,势如常山,会捕合并,在整个沿海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

在倭寇入侵的冲要 海 域,设置多层防线。如浙江的四参六总(四参:指分守杭嘉湖、宁绍、台金严、温处四参将;六总指驻守金乡、松门、昌国、定海、临观和海宁等卫的六把总)会哨 于陈钱,分哨于马迹、羊山、普陀、大衢为第一重;出沈家门、马墓之师为第二重;总兵督发兵船为第三重。再如杭州湾鳖子门为省城第一门户;石墩、凤凰外峙, 为第二门户;此外无山,只有羊、许独立海中,东接衢洋,西控吴淞口,为第三门户。如此一来,建立了有层次的海上防线。

防守沿海重要岛屿,断绝倭寇的接济。针对倭寇到中国沿海往往在岛屿登陆,补充淡水,窥测虚实的特点,人们提出对倭寇停泊接济避风和据为巢穴的岛屿,事先会兵戍守,使倭寇来的时候找不到停泊的地方,走的时候得不到接济,其必将不攻自破。

组织沿海渔民,加强海上防御。沿海渔民祖祖辈辈到远离海岸的海区和岛屿捕鱼捞虾,采集海物。他们不畏风涛,习惯于海上作业和生活,将他们组织起来,给以 身份证明,没事的时候在海上作业,有了情况就和兵船一起追剿倭寇。这样一来,官府不仅可以省造船、募兵的费用,百姓也可得到捕鱼、捕盗的好处,一举两得, 对国家对人民都是有益的。

固海岸

中国沿海海域辽阔,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不可能完全把倭寇歼灭在大海之中。于是守住海岸就成为第二大关。

沿海是内地的门户,守好门户,内地才会安全。而且敌人远渡大海都比较疲惫,而登陆的时候又没有依托,便于歼灭。因此,除御敌于海上外,还要坚固海岸防守,在海岸建立又一防线。

固海岸,首先要预先设防。在敌人没有入侵的时候,将军队预先部署在一定地区,安营操练,敌人来了就歼灭他。设防一要设在要害的地方,设防之点要能互相支 援,而且要有预备队,以便策应。其次,实行水陆夹击。陆兵要水兵相互配合,倭寇的战船潜入海口,水兵星罗棋布地部署在外层,陆军部署在内层。倭寇到后,趁 他们困惫的时候打击他们。再次,互相支援。倭寇在沿海登陆,内地也出兵支援;倭寇在此地登陆,彼地也出兵支援,各支部队协力歼灭敌人。

严城守

《筹海图编》说,海防之要有三策:出海会哨,毋使人港者,得上策;循塘距守,毋使登岸者,得中策;出水列阵,毋使近城者,得下策;不得已,而至守城,则无策矣。所以,在当时防守沿海城镇,使敌人不得近城,占领城镇,是御敌的最后一道防线。

城镇战略地位不同,防守方法也有所不同。关键是防守重要城镇。对于守一处足以保证数十处,扼一里足以牵制数百里的城镇,就在城内派遣了将帅和重兵把守, 城外也安置有援军。一旦有紧急情况,合力歼灭敌人。如能确保城内的安全,敌人就不可能攻夺其他城镇,即使占领了其他城镇,也无关大局。

当时,明廷充分做好了城镇的防守工作。首先,在城外实行“坚壁清野”。其次,在城内做好防守的物质准备,包括粮、水、守城所需的物资、武器等。第三,做好了组织准备。把城内的民众和军人组织好,对民众进行适当训练,一旦有警,军民合力守城。

城镇防守做到了攻守结合。《筹海图编》卷12《严城守》中说:攻之中有守,守之中有攻;攻而无守则为无根,守而无攻则为无干。这样不仅要凭城固守,还要 伺机攻击,出城外与敌人作战。如果守城官兵有限,不能与敌人堂堂正正一战,也不能仅仅凭城固守,则应该选募勇敢之士进行奇袭。

城镇防守还讲究城内外配合。如果仅仅孤城自守,城内的兵力不能出城迎敌,城外又没有救援,城池是守不住的。必须城内防守,城外救援。防守的兵在城内,救援的兵在城外,城外配合城内防守,城内配合城外攻敌,使敌腹背受敌,或惊溃不支,或被歼灭。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明朝抗倭海防建设(3)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