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西夏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与经营:西夏对河西地区的统治的相关内容:一、的建立经李继迁、李德明两代的不懈努力,至元昊时,已基本完成了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化,党项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以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宋明道二年(1033年)十月,元昊父亲李德明卒,十一月,元
一、的建立经李继迁、李德明两代的不懈努力,至元昊时,已基本完成了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化,党项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以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宋明道二年(1033年)十月,元昊父亲李德明卒,十一月,元昊嗣位。元昊即位后,按照自己的主张,积极摆脱的控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称帝建国作准备。
首先,在政治上,废除了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更名曩霄,称号“吾祖”,译作“兀卒”。一方面,实行一系列强化民族意识的措施,颁布秃发令,推行党项传统发式,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大兴文教,创制西夏文字,发展西夏文化教育,重视佛教文化;规定官民服饰,确定封建等级关系;简化礼乐制度,改九拜为三拜,改乐之五音为一音等。另一方面,大力完善封建国家的各项措施,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宋明道二年(1033年),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次年,又建元开运,后又改开运为广运;升兴州为府,改名兴庆,定为首都;又仿宋朝官制设官、定朝仪,分文武两班,建蕃汉二字院,置“农田司”、“群牧司”管理农业与畜牧业,奠定了西夏立国的经济基础。为进一步扩张势力,继续向河西用兵,统一河西后,定兵制,立军名,增设新的军种,分全国为左右厢,置十二监军司,规定驻地,部署兵力与调防的办法等。
元昊自即位以来,用了五年时间进行改革,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整顿、民族风俗、武力扩张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效,称帝立国的条件已经成熟。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宋宝元元年)十月十一日,元昊在兴庆府“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定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
二、西夏疆域变化中的河西属地
西夏疆域辽阔,“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超过了《宋史?夏国传下》所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的范围。夏国初期的疆域,实际约576880平方公里,此后虽有所增减,但变化不大。文献中所载夏国的四至,扼要、准确地描绘了夏国的地理位置,用现代科学方法测量,大约在东经93°~111°,北纬36°~43°,位于亚洲内陆东部边缘,地处荒漠气候带上。
经过李氏父子三代的西向发展,至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元昊立国之前,已“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十四州之地,为了增强军事防务,规制王畿,又提升若干重要的城镇为州,于是“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这是西夏建国初期的十九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景四年十二月癸未条所记西夏为二十州,即在威、龙二州间多一怀州。西夏国成为一个与辽、宋鼎峙对立的政权。此时的夏国边界东部与北宋延路相邻。宋环州西北面的清远军,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被党项攻占后,洪德寨(今甘肃环县北60里洪德乡)北即蕃界青冈峡,寨东北边墩20里与西夏接界。环州以西有平远、定边二寨,其中定边寨北至边壕15里。北宋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市)的乾兴、天圣、三川三寨,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的羊牧隆城、静边寨为极边地。宋朝的仪(治今甘肃华亭县)、渭州与西夏会州(治今甘肃靖远县东北)之间散居着吐蕃、党项等众多部族。宋真宗、仁宗时,吐蕃董戬据有兰州。夏大庆元年(1036年、宋景三年),西夏在攻占瓜(治今甘肃瓜州县)、沙(治今甘肃敦煌市西)、肃(治今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三州后,恐厮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南侵至马衔山,筑城瓦川、凡川会,留兵镇守,绝吐蕃与中国相通路。”此时,西夏已占领了兰州。西夏与吐蕃诸部的边界当以黄河、龛谷、马衔山以及宋朝元丰(1078-1085)年间所设的阿干堡、皋兰堡、西关堡为界。由此向西,以喀罗川、六岭、大雪山南麓为界。再向西以祁连山南麓、沙州南界,即草头鞑靼、黄头回鹘,西过古玉门关,为西州回鹘。
西夏自立国之初至崇宗乾顺统治前半期,由于某种原因与辽、宋、吐蕃之间有领土冲突,尤其是与北宋之间有长达近百年的激烈争夺,因而其疆域有所变化。西夏疆域南面,由于与北宋的战争使甘肃属地略有变化。宋朝采取浅攻进筑的战略战术,从宋治平四年(1067年、夏拱化五年)开始,逐步向北推进,宋元丰三年(1080年、夏大安七年),夺回并设置兰州。宋元符二年(1099年、夏永安二年)以后,宋朝从西夏与诸蕃户手中夺取了绥州、银州南半部,原州、渭州、会州大部及兰州黄河以南地区。
金国建立后,出于战略目的,多次与西夏结盟。金曾以割地为条件,要求西夏与辽绝交,并出兵河东、陕西,开辟对宋的西面战场以牵制南宋。西夏以此为契机扩张领土,至夏仁宗人庆(1144-1148)时,金将西宁(治今青海西宁市)、乐(治今青海乐都市)、廓(治今青海化隆县)、积石(治今青海贵德县)四州军划给西夏。西夏又收复了胜州(治今内蒙托克托前旗东南)和会州北半部、横山部分地区。此时,除石州(治今山西离石县)丢失外,建国之初的疆域基本上保存。同时,还获得了辽的天德军(治今内蒙乌梁素海北)、宋的西宁州、乐州、廓州、积石州、府州(治今陕西府谷县)等地。《宋史?夏国传下》载:“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瓜、曰沙。熙、秦河外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曰积石。”这是西夏后期极盛时期的版图。后期又增加了石州、南威州、怀州、永州、西宁州、乐州、廓州、积石州等。
在西夏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无论其疆域的削减或扩张,系夏国右厢之地的凉、甘、肃、瓜、沙州以及会州等地自始至终出现在西夏的版图上,处于西夏的有效管辖之中。
三、河西行政建制
(一)府、州建制
会州(治今甘肃靖远县东北),位于黄河东岸,控制渡口,地处交通要冲。西魏置,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置会宁防,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为会宁镇,唐武德二年(619年)升置为西会州,贞观八年(634年)改为会州。北宋天圣(1023-1032)以后,被西夏占据。宋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收复会州。南宋初为金奄有。仍为会州。
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畜牧业甲天下,物产丰富,商业兴盛,素为河西都会。魏置,本西汉姑臧县,时期,前凉、后凉、北凉均在这里建国。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设河西节度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凉州。后期,被吐蕃占据。宋天圣六年(1028年),元昊攻占凉州,置西凉府。据《西夏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所载,是西夏高级行政区,属次等府制。
甘州,西魏置,西汉时属张掖郡,十六国时,为北凉都城所在。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唐初复置,治所在今张掖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张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甘州。唐末张议潮起义推翻吐蕃统治,后为回鹘占据。甘州地肥水美,农牧业发达,几条丝绸之路在此交汇,商业繁荣。宋天圣六年(1028年),元昊攻取甘州,改为镇夷郡,并在这里立宣化府。据《西夏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所载,府夷州,即甘州。汉文献不见“府夷州”记载,从名称和级别上分析,应是镇夷郡即宣化府,是西夏高级行政区。《黑水桥敕令碑》所载,证明仁孝时也称镇夷郡。这里绿洲面积较大,经济繁荣。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镇夷郡王安全废其主纯佑自立”。甘州控制着河西走廊西段的交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肃州,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大业(605-617)初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酒泉郡,乾元元年(758年),仍称肃州,大历元年(766年),陷于吐蕃,唐末,为张议潮归义军政权所辖。五代时,属回鹘势力范围,甘州回鹘牙帐所在地。宋景三年(1036年),元昊攻占肃州,置番和郡。
瓜州,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公元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叶,曾属吐蕃,后来又被归义军张氏、曹氏政权所辖。五代时,瓜州实际上为回鹘控制。宋景三年(1036年),元昊攻取瓜州。西夏灭亡后,州废。
沙州,十六国前凉置。唐武德五年(622年)置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年)仍为沙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敦煌郡,乾元元年(758年)仍称沙州。“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五代时,属回鹘。宋景三年(1036年),元昊攻占沙州。沙州是西夏西部门户,东西要道上的要冲。
(二)设置监军司
1.西夏监军的分布
监军司为西夏地方军的驻扎地,是具有军事和地方行政双重性质的军区建制。《宋史?夏国传下》载,西夏建国初期,在全国境内设置“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西夏监军司仿宋朝厢、军建制,元昊嗣位后,整顿西夏军事,将全国兵力分为左右两厢。以黄河为界,河东为左厢,河西为右厢,各立军名,规定驻地。西夏监军司左右厢的划分,具有地理位置与防御职能上的双重因素。其兵力分布与屯驻任务是“自河北至卧娘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洛、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人,灵州五万人,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三十余万”。从总体上看,左厢六个监军司针对的是北宋、契丹,右厢六个监军司主要针对的是吐蕃、回鹘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这十二个监军司名称排列有一定方向与顺序,依次为,东边,由远及近,左厢神勇、石州祥、宥州嘉宁;南面,由东向西,韦州静塞、西寿保泰;西面,由近及远,卓和南、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北面,由西向东,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据《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地形图》所标各监军司的位置是:左厢神勇军司,今山西省府谷县屈野河西;石州祥军司,驻石州;宥州嘉宁军司,驻宥州;韦州静塞军司,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西寿保泰军司,在萧关城北面;卓和南军司,折河(卓川)西南;右厢朝顺军司,凉州西北;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黑水镇燕军司,在甘州、肃州的北面,黑河上游,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面;黑山威福军司,内蒙古阴山南、乌加河北。与上述排列基本相符。
西夏立国后,监军司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有增、删、更名、迁移驻地等情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景四年十二月条载,元昊“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领其众”。夏仁宗天盛年的《天盛律令》卷10与卷17均记载西夏监军司是十七个,即:石州、东院、韦州、南院、西寿、卓、西院、沙州、官黑山、北院、年斜、罗庞岭、肃州、瓜州、黑水、北地中、南地中。与前期所置的十二监军司对照,重名的有七个,为石州、韦州、西寿、卓、瓜州、黑水、官黑山(即黑山威福军司);中期多十个,为东院、南院、西院、北院、北地中、南地中、沙州、罗庞岭、肃州、年斜;前期多五个,即宥州、左厢神勇、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白马强镇。总计有二十个监军司之名。在监军司的增删、更名、移置的变化中,设置在河西地区的监军司始终存在。
2.右厢监军司
设置在右厢之地的监军司主要有以下几个。
无缝方管 舜冶金属
(1)卓和南监军司
治所在今永登县境内,地处庄浪河与祁连山地之间,扼守河西走廊东端。庄浪河流域适宜农业,祁连山地畜产丰富。卓城又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在今甘肃永登县庄浪河南。永登旧称庄浪县,庄浪即卓之转音。因这里地势险要,宜耕宜牧,故在卓城设置监军司。西夏初期,祁连山地以西、以南地区是吐蕃的势力范围,《西夏地形图》标卓城与吐蕃间有道路相通,卓监军司把守吐蕃通往河西的道路。北宋中期开拓熙河路,因宋取熙、河、龛谷、兰州后,卓监军司担负防守吐蕃与北宋的军事任务。防线在龛谷(今甘肃榆中县南10公里小康营)、兰州、祁连山以南。金灭北宋后,卓监军司又承担对吐蕃与金朝的军事行动,其防线东起今甘肃景泰县,沿黄河西至青海省贵德县,其防区较大,驻军较多,派驻二正、一副、二同判、四习判共九名军事长官。在《天盛律令》第10卷《司序行文门》中,卓监军司位于西夏十二监军司中的前列,说明在夏仁孝(1140-1193)时期,它仍然非常重要。
(2)西寿保泰监军司
治所在今靖远东北的柔狼山。柔狼山以西的黄河两岸有会宁、乌兰二关。西寿监军司控制河西至首都兴庆府的水陆交通线,与卓监军司相呼应,以防御吐蕃与北宋的进攻。西夏拱化元年(1063年、宋嘉八年),吐蕃禹藏花麻因无力抵抗北宋秦州钤辖向宝的进攻,把西使(市)城、兰州一带献给西夏。西使城、兰州自古为军事重镇,西北通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东南沿渭水河谷可抵达关中,向北沿祖厉河谷可至会州。西夏拱化四年(1066年、宋治平三年),因疆域南扩,西使城战略地位日显重要,西夏将保泰监军司治所移到这里。西夏大安八年(1081年、宋元丰四年),宋将李宪率军攻占西使(市)城、兰州,西夏疆域收缩,保泰监军司治所又移回到原处。
(3)右厢朝顺监军司
治所西凉府,《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其治所为克夷门(今内蒙乌海市南),宋人《西夏地形图》将其治所标在西凉府,与《宋史?夏国传》记载的监军司顺序相符,故应以宋人地图为准。驻凉州西北永昌城。西凉府位于河西走廊武威绿洲,地处交通要道,西北通甘州回鹘,东南抵兰州,东穿腾格里沙漠可达灵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北凉曾在这里建国,唐朝时是河西节度辖区。唐中期后,这里是吐蕃势力范围。西夏占据凉州后,因其战略地位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升为府,并在这里设置监军司,承担对吐蕃、回鹘的军事行动。由于防区大且重要,驻军较多,派驻二正、一副、二同判、四习判共九名军事长官。在《天盛律令》第10卷《司序行文门》中,西凉府与首都中兴府同属次等司,显示出朝顺监军司具有重要地位。西夏中期,右厢朝顺监军司更名为西院。
(4)甘州甘肃监军司
初期治所甘州,中期移驻肃州,更名为肃州军司。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绿洲,位于河西丝绸之路、青海丝绸之路交汇处,向北沿弱水可至居延海。河西丝绸之路将甘州与西北的肃州,东南的凉州连接起来。甘州农牧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其富庶居河西之冠,因而是河西重镇。十六国时,曾是北凉的都城。唐中后期,甘州被吐蕃占据,五代时,为回鹘据有。元昊攻取甘州后,因这里原是河西回鹘的中心、多民族聚集地,改称镇夷郡,升为宣化府。由于防区小,驻军较少,只派驻一正、一副、二同判、三习判共七名职官。西夏时期,从甘州西南越祁连山扁都口即为河湟吐蕃辖区,甘州西北属黄头回鹘、草头鞑靼的势力范围。甘肃监军司主要备御吐蕃、回鹘。
(5)瓜州西平监军司
治所瓜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西南至祁连山山口。东南与肃州相接。时,玉门关已东移至瓜州城东北,从新玉门关沿莫贺延碛道西北行可抵达伊州(治今新疆哈密市)和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市东40余里高昌故城)。瓜州西平监军司控扼着河西西部的交通要道。唐中叶至五代,瓜州地区先后由吐蕃、张氏、曹氏、回鹘统治,民族成分复杂。由于防区小,驻军较少,只派驻一正、一副、二同判、三习判共七名职官。西夏时,瓜州西北的伊州以西是西州回鹘的领地,南部祁连山以西是草头鞑靼、黄头回鹘的势力范围。瓜州监军司主要防御回鹘与西南诸蕃的侵入。《天盛律令?司序行文门》中将瓜州监军司与黑水监军司排在同一级别。
沙州监军司,驻沙州,前期无,中期增设,派驻二正、一副、二同判、四习判共九名军事长官。主要备御回鹘。
西夏甘肃属地监军司名称,见于安西榆林窟第25窟西夏文题记的还有弥娥州监军司。
西夏监军司增删、更名、移置,反映了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原甘州以西仅一瓜州监军司,为防御回鹘,后增设沙州监军司,并将甘州甘肃监军司西移至肃州。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西夏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与经营:西夏对河西地区的统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