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岑参的边塞诗有哪些特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岑参-岑参的边塞诗有哪些特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其代表作有《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
边塞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说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壮大的报国志向和壮伟的边塞异域景象,如火山云,瀚海,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地冻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纷纷大雪比作是洁白的梨花,给人以新奇而又欢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让读者觉得冬季的寒冷一扫而空反而洋溢着欣喜。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塞外,岑参还是积极乐观。
岑参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颇为丰富,岑参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满怀报国之志两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业。所以岑参的边塞诗色彩明丽,悲壮中又乐观积极,加上长期的边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
岑参的诗
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和同朝的高适并称为“高岑”。岑参约生于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许昌附近),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轮台歌》、《逢入京使》等。
岑参作品集
其父早逝,家道渐渐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孤苦,五岁跟随其兄长读书,天资聪颖的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及第,后曾两度满怀报国之情前往边塞,在边塞六七年的生活对岑参的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涉猎很广,赠答,山水,感叹身世和坎坷经历等等,他到塞外之前的山水诗风格和谢兆、何逊很是相似,但是岑参的山水诗想象更为大胆和奇特,想象力很是丰富,如《暮秋山行》中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又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中的“长风吹长茅,野火烧枯桑”等等,都是意境造奇的诗句。
天宝八年,岑参初次入塞,天宝十三年,二次入塞。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零距离地感受到边塞的广袤雄奇风光,如火山云,狂风和瀚海。更是真实感受到了边关战士的军旅乡愁。岑参将这些感情全都融入到自己的边塞作品中,如描写边塞奇特景象的《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在这段时期完成大量杰出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境界开阔非凡,极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广为称赞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晚年赶上安史之乱爆发,所以其晚年的诗歌大多感怀战争的伤乱,渐渐趋向消沉。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第二次前往边塞做得一首送别诗。诗名中的武判官是当时封常清幕府中的一个判官。(判官是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因为可以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所以被称作判官)。
岑参
诗歌原文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以上是关于岑参-岑参的边塞诗有哪些特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