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分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分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分析
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
澶渊之盟是北宋真宗年间和辽国签订的盟约。所谓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而澶渊之盟也不例外。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既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方面。而纵观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分析
澶渊之盟签订画面
公元1004年,辽圣宗在萧太后的支持下,亲自率兵南下,企图深入北宋领土。当时北宋大臣们有的主张抗战,有的主张逃亡,宋真宗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一心想要南下逃亡。而后在宰相寇准的极力说服之下,宋真宗才愿意前往澶州监督战势。宋军在宋真宗的鼓舞下,在澶州城射杀了辽国一员大将。辽国见北宋实力不凡,便主张议和。当时宰相寇准一心想要借势打击辽军势力,但是宋真宗畏敌,便主张议和。
在宋真宗强力主张议和之下,北宋朝廷便通过派遣官员前往辽国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半年时间协商,最终于公元1005年1月份签订合约,这便被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不仅与这次战事相关,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北宋朝廷一直妥协的结果。
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辽国一直想要占领北宋的燕云十六州,面对敌人的入侵,北宋只能防御。自从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对辽国心存敬畏,北宋由先前的主动攻击转为现在的被动防御,而面对步步紧逼的辽国,北宋最终只能妥协。
澶渊之盟时北宋的皇帝和宰相
宋真宗年间,北宋和辽国经过多次战争之后缔结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缔结之后,宋每年要向辽进贡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如此盟约订立之后,宋和辽实现了近百年无战事,礼尚往来,相互谦敬的情景。澶渊之盟的签订,少不了宋真宗的极力促成。澶渊之盟时北宋的皇帝和宰相对于战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分析
宋真宗画像
澶渊之盟时北宋的皇帝和宰相分别是宋真宗赵恒和寇准。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的儿子,宋朝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爱好文学,擅长书法,他曾创作有《励学篇》、《劝学诗》。众人耳熟能详的诗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出自宋真宗之口。若不是皇帝这一身份,或许赵恒能成为一代着名的文人,书法家。也正是因为他身上文人气息太过浓重,所以宋真宗性情有点怯懦,不擅政事。辽国入侵时,宋真宗非常不主张应战,当时的宰相寇准力排众议,极力劝赵恒亲自应战。
宋辽两军在距都城三百里外的澶渊开战,无论是从地势上还是从局势来说,条件对北宋都很有利,但是赵恒还是畏惧于辽军的势力,主张求和。澶渊之盟时北宋的皇帝和宰相针对于战事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事情曲折地发展和最终结局的遗憾。宰相寇准在澶渊之役上有不可辱没的功劳,而宋真宗赵恒则是推动了战后澶渊之盟的订立和执行。
澶渊之盟时间
据史料记载,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的时间,为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从历史背景上分析,澶渊之盟时间在北宋王朝行将没落之际,宋真宗已然兴起了都城南迁的念头,国力较宋太祖刚刚建国,满怀雄心壮志欲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期已大相径庭。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分析
澶渊之盟图片
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十二岁的辽圣宗继位,继续将伐宋定为大辽国策。而此时,朝政大权却掌握在圣宗之母——萧太后手中。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609/27076.html
以上是关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分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